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阿麑的文章﹕主禱文與電影--“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與《Even the Rain》

阿麑的文章主禱文與電影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與Even the Rain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
(馬太福音六章11)

食物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必須品,耶穌教導我們要從父那裡尋求日用的飲食,因為作為父親的必知道及願意滿足兒女每日一切的需要。我們的父可不只是在天上的,祂主動渴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份,隨時給與當天所需的幫助與支持。所以我們只管每天仰望神賜給我們的供應,當然不單指飲食。


電影《Even the Rain
(También a Iluva; dir. Icíar Bollaín, Spain, 2010)

宣傳片一

Even the Rain》借一隊電影攝製人員前往波利維亞進行拍攝工作的過程,巧妙地將當地食水私營化所引發的“雨水戰爭”與哥倫布的殖民侵略,作古今交差的融合一起,呈現出一個現象:從哥倫布至今的五百年來,剝削從來沒有停止過。


“資源”與“資本”
原住民Daniel參與電影拍攝工作,飾演土著領袖,要對抗以哥倫布為首的歐洲入侵者,他們企圖掠奪這片土地的寶貴資源-金子,而對土著加以迫害及殘殺。另一方面,在上天賜與人類生存基本的資源-水,在現實處境中卻被唯利是圖的政府和商人劫掠了。難怪Daniel激憤的演講:「他們賣我們的河流;賣我們的井、我們的湖泊,甚至落在我們頭上的雨接下來他們還要偷什麼呢?我們呼吸的蒸氣?我們額頭的汗水?我的小便為什麼要抗爭?水就是生命!Daniel在時空切換的處境中都必須為爭取生存的權利而奮戰不懈,「對於我們這樣的人,努力活著,是我們最擅長的。

哥倫布帶著神父去強行將金子變為自己和自己國家的資本;現世的劫掠者以民主政府和全球資本去剝削人民。就算為人民抱不平的導演,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來波利維亞拍攝電影,是因為當地的廉價勞工。影片仿佛在控訴底下階層所受的不公不義從未得到改善,這不禁讓人聯想起“社會公義”這個議題。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帶來的最嚴重問題-貧富差距,作為基督徒該如何回應?我們要像神父那樣愚忠的容忍哥倫布對土著的剝削,直至看到土著被屠殺;神的名被辱,才得到醒覺,願意一生服待印第安人?還是“滿有愛心”的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雅各書215-17)

"If the Price of Water Increases 300% How Can People Making $2 a Day Afford It"   

“良心”與“改變”
電影中一些人物在事態發展的過程中,有如經歷一埸良心的戰爭,扮演不仁的哥倫布的演員,原來最不所謂哈佛教授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做的研究,最後他選擇留下,並拿啤酒給被軍警抓到的人,表現他人道主義的一面。扮演同情與良心化身的神父的演員,他在戲內讉責那些裝聾作啞,忽視種族滅絕的人,而在戲外的危機來臨時,竟害怕得要急著逃離。還有負責拍攝花絮的女攝影師最初也是同情原住民的,然而,在一次次目睹Daniel原住民為“水”的抗爭及當權者對他們所施的暴行,反而變得退縮怯懦。人心哪!果然是不可靠的!

導演Sebasitian是個民族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即使英語電影可以使他的電影得到更多的資金和觀眾,他還堅持:「西班牙人當然要拍西班牙語電影!」。Sebasitian對自己的電影理念很執著,他定意要拍攝一部以控訴歐洲侵略者對印第安人殘忍統治為題材的電影。但隨著衝突越來越激烈,他的男主角竟然成為暴亂領袖之一,影片的拍攝工作面臨挑戰,甚至要撤離攝製隊。他巴不得Daniel能停止任何抗爭行動,好使拍攝工作能順利進行,這反映他離開拍這部電影的初衷越來越遠,只是他自己不察覺。那麼最後的堅持留下,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影片的原意?

Daniel的戰鬥最終獲得本來無情、資本和金錢至上的製片人Costa的冒死相助,隨著CostaDaniel不斷的接觸和當地政治危機的不斷加劇,到全組攝製人員都在選擇離開時,他捨命去營救Daniel的女兒。其間,他的思想在不斷的較量、掙扎,而他也不斷的蛻變,最終良心戰勝了利慾,當他擁抱著Daniel當他拿著Daniel的禮物時,同時也治癒了自己的道德焦慮。其實Costa是一個十分重情義的人,只是製片人的身份使他不得不“向錢看”。看他義無反顧的替Sebasitian完成他的電影理想;一句「你是我們的好朋友」便放下攝製隊去冒險救人,正是應了那句:有些事比電影更重要」。   


 "Rifle or Gun, the People Never Run"   



最後一提電影中一段出現多次的對白:我是這島上沙漠裡基督的聲音,而你們卻犯下彌天大罪!」很值得細味。

宣傳片二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