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 : 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


輔導筆札

阿麑的文章 : 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沒有像西方的心理治療般專門照顧人類的精神健康。這不是說中國人不注重心理或情緒問題,而是中國人看人是一個整體,傳統的醫師都沒有分科的,同一個醫師可處理各種不同的病患,包括生理上的醫治或心理上的輔導。當他們遇上需要找人傾訴或諮商時,家族中的長輩是很好的對象。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亦擔當著教化的作用,使這五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去面對和克服出現在人生中的種種心理狀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先秦時期九流十家[1]爭鳴不矣。漢朝文景二帝以道家的「無為而治」[2],實行休養生息,致國家大治。到漢武帝獨專儒術,儒家學說得以成為主流,然而,道家思想並非就此滅跡,漢以後,儒、道兩家及因通西域而傳入的佛家對中國的學術文化,乃至傳統思想影響巨大深遠。就現代心理治療的發展,能與這些學說融合運用,亦未嘗不可,尤其是注重思維、提倡順性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楊朱的「貴己重生」;
第二階段是老子的「虛靜無為」;
第三階段則是莊子的「齊物逍遙」。



楊朱的「貴己重生」
楊朱,魏國人,中國戰國初期思想家,生平不詳,是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楊朱以「輕物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為其思想的主要特徵[3]現就他的政治觀及人生觀加以說明:

政治觀
楊朱的政治觀主張極端個人主義的「為我」,若只是拔掉他的一根汗毛對全天下有益,他也不會做;另一方面,就算把天下的財富都給他,他也不[4]這是要求各人都能好好照顧自己,不去仰賴他人也不用分擔別人的事。凡事順應自然規律所安排循著各人的私利觀行事,如此國家便會富強楊朱又提出獨善其身的「貴己」,他認為所謂關係是在乎平等共通與親疏差別[5]若不為紊亂的人情世故所煩擾,便更有精力建設國家。楊朱亦提及享樂主義的「貴生」,這就是所謂「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6]」人生而有欲、有情、有享受聲、色、滋味的權力,只是人在追求七情六欲滿足的同時,必須加以,以便得到合理而長久的享樂,而節制的準則便是「貴生」[7]。執政者若能固守「貴生」便可維持長久的統治;但卻不可讓人民知道「貴生」,因為讓他們陷在情欲中更易於管治。


人生觀
楊朱也將「為我」、「貴己」放在他的人生觀中,變成一種極端重視個人生命價值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亦形成不甘服於外在權威的思想。又因為人要「為我」、「貴己」,所以會「輕物重生」,即是不以物累形,輕視外在的功名利祿;全性保真,重視個人的生命與內在本性[8]楊朱繼而再衍生一套「異生同死」的理論,以支持人不應為在生或死後的名聲而放棄享受快樂的天賦權利[9]。人生既然苦短,何不以「聲色音樂」「安性自娛」。他倡導追求享受身體官能的刺激;心靈感情的快感,最終便能達致身心的「至樂」。

 綜觀楊朱的理論是一種輕物欲而重生命情意的學說,有避世的意味。



老子的「虛靜無為」
老子生、生平不詳一般認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歷鄉曲仁里(河南鹿邑東 ) 人,謚聃。老子修道德,以「無為」、「自隱無名」為其學說的中心道家始祖[10]現就他的宇宙觀、政治觀及人生觀加以說明:



宇宙觀
老子的思想可以在《老子》一書中反映出來,其核心思想便是「道」,他以「道生萬物」為宇宙的起源[11]「道」存在於物質世界以先,這「道」是宇宙萬象的真體;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天地萬物生出「有」,而「有」卻又生出「無」[12]。「無」是「道」的本體,即「無」就是「道」;「有」是「道」的現象,透過「有」能以窺見「道」[13],是謂「有無相生」。另一方面,「道」就是自然;是真理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14]。而這個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於是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則而存在,有所謂「道法自然」[15]。而自然法則的具體表現便是「德」,即是人的修養問題,這「德」也是從「道」而出的[16]。「德」可說是「道」的表現;而「反」便是「道」的內容,指「相反相成」、「循理交變」[17]在這個天地之間,凡事在某一方面發展到極致的時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所謂「反者道之動」即是「物極必反」[18]。而「禍兮福之所苟,福兮禍之所伏[19]。」「禍」與「福」輪流更替,即「禍福相倚」,若要避禍求福,便不可把福發展到極致。



政治觀
在政治方面,老子思想的主體是「無為」,所謂「無為」不是「不作」、「不為」,乃是不執著、不妄作胡為的意思[20]「無為」又轉出「無為」[21]的概念,有支配外在世界而獲得經驗效果的意思[22],這與「無為」並不矛盾。老子主張凡事「崇尚自然」,不妄加干預,這便是「無為」。人該除去人為的思想或行為,順應無限的自然來學習這遊刃於有無之間的「道」,並要按著「道」的變化合乎自然,用於政治上便是不干涉政策。老子亦曾引述聖人之言:「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23]」,所以好靜」、「無事」、「無欲的管治態度便是「無為」思想的寫照。


此外,老子論及國力「守柔曰強」[24]又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25]」他認為外表剛強不算為強,因為容易引起紛爭而敗亡;被看為軟弱的才算為真正的強者,因為能避開爭鬥,從而得到發展。所以統治者若能「守柔」,必能洞察事物,知所進退,不妄自逞強。「守柔」又與「不爭」相仿也是「無為」觀念的引申,「不爭」能以「無尤無怨」[26]、能以「容物」[27];亦可「為而不爭」[28]。執政者若能「不爭」,便不會輕易樹敵、懂得權衡效益,對施政管治有利而無害、成己成物[29]。老子還鼓勵人君「絕聖棄智」[30],不要求「仁、義、禮、智」等行為規範;不追求人間的知識學問,以便回到上古「無知」、「無欲」的混沌世界。同時主張「不尚賢、不貴貨」[31]使民不會「逞人」及「逐妄」,加強社會的穩定性。

其實老子的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32]和「無為而治」[33],國家小、人口少、能回復上古時純樸、自然而治的社會;並且精簡政令,清靜少事,以不擾動百姓、與民休息為原則,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



人生觀
老子順應自然,從而引申「無為」與「虛靜」兩個概念。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書中[34] 指出,「無為」是修養工夫;「虛靜」則是修養境界。他的處世妙法便是在於「篤守虛靜」[35]是一種能以面對紛擾的人事世情的觀念就是必須回歸清靜、反樸歸真,無所欲求、不為物惑。如此,便可以「觀其復」-靜觀萬物變化發展的返本復初之性;「知常曰明」-清楚知道自然的常道。看來這是老子保養精氣[36] 的一種「養生」法。



老子在「修身學道」方面亦有他的見解,他認為學道之人該「其心」-客觀研究自然;「實其腹」-充實所要學習的事物;「弱其志」-不受無理事物所影響;「強其骨」-身體強健可以任事[37]。老子指出得「道」之人只會為修養而生活;不會為耳目享受而生活[38],這樣寡情少慾的心境正是老子的「養生」法之一。老子還有一套以退為進「知榮守辱」的處事手法,在別人榮華富貴的時候,他甘於貧窮受辱;寧願讓別人高升,自己卻守在谷底,就算在最低之處,也認為有逐漸高升信心,相反一向在高位的人,亦會下墮[39]


綜觀老子學說是由「道」至「虛靜無為」的修養,再引申到對政治和生活上的渴望和批評,表現一種超脫隱世的精神。




莊子的「齊物逍遙」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晚期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蹟資料不多,只知道他曾做過蒙城的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此後,終身不仕[40]。現就他的宇宙觀、人生觀、政治觀、知識論及宗教觀加以說明:


宇宙觀
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以「道」為天地之源,並進一步解釋「道」的屬性、萬物的形成及其中運行的陰陽之氣。他認為「道」是永恆的、絕對的、無變化的[41]。而「道」以「」化成天下萬物,萬物生理、成形;從無到有,再由有至無,而再化為「道」[42]。這天地的「一氣」同時化為陰陽,繼而相和運行成萬物[43]


人生觀
莊子以絕對至高的「道」去觀察所及的人、事、物,讓他領悟到人生幸福的規律,提出了他的「齊物論」。以道觀物的結果便是天下萬物都是齊一,而「我」與萬物也是齊一的[44]。看來不同的東西,原來是相同的。因此,凡事諸物沒有不好、沒有不對,無分大小、無分貴賤,都是齊一[45]。所以能「破生死」[46]「通人我」  [47]、「泯是非」[48]、「薄辯議」[49],「道」與我同;我與物齊,所謂「道通為一」。既齊物,便能追求一個內心自在,無拘束順性而行的「逍遙」境界。道家認為要達致無己、無功、無名[50],即是人不被內在的「自我」所束縛,也不被外在的「名利物慾」所束縛,順乎自然,才能夠真正逍遙自在。可見如老子般崇尚自然。

莊子又特重視「養生」,而他的養生之道是在於包含身心的整個生命順物自然,達致「道通為一」。他亦提出要通過「坐忘」[51]和「心齋」[52]的修養工夫,即去思慮知識之蔽及形驅欲望之障,使精神得到淨化。還需要「因其固然」、「緣督以為經」及「不以物易其性」[53] ,這更明言莊子「養生」的核心在于自然,而非人意。



政治觀
莊子主張絕對的「無為而治」,認為人事、社會政治上各種制度標準使人不能享順自然之福喪失生趣故欲使天下治則不如以不治治之,讓人民順性過活[54]。而時局的紊亂多由人為的干預而起,故不治而治便可達治,讓人民得到絕對的自由平等[55]。在任用人材方面,莊子提出「無用之用」的理論,認為人有用自會招禍[56];但卻不可全然無用,否則亦會招致禍患[57]。其實莊子最理想的社會是無國、無制度,他希望回到太初世界中,棄絕人世,渾沌無知,便能得[58]如現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知識論
莊子認為「道」是不為世界所知,求知也不得。所以「反知識」,認定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事人若強以不知以為知,欲試圖超越此知之界限,則人生就陷於危殆[59]。莊子也「反文字」,他以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60]「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61]。」這就全面否定言能傳意的功能莊子又認為時代不斷在變,有知識的準繩要因時制議,不能因循或盲從古時的禮法,故又「反禮法」。



宗教觀
莊子是言有神的無神論者,因他所論說的神並非鬼神之神,乃是「與化為人」之「至人」[62]。這個神人的心智經過了人文的洗煉, 想逃返自然,他依然是一個人,所以沒有宗教色彩。


綜觀莊子的學說重自然,輕世用,萬物齊一,逍遙自在,有很強的出世意識,故國家戰亂時,莊子之學較倡盛,神人的故事也影響了日後神仙思想的發展。





小結
道家不似儒家能在政治上享有正統位置,但楊朱、老子、莊子的思想除在當世發揮影響力,經過後學者繼續的深化發揚,潛移默化地成為每一代中國人修養作事的準則。楊朱輕物欲而重生命情意;老子虛靜無為、超脫隱世;莊子重自然而輕世用。各人的立論同中有異,卻滙集成一種獨特而超凡脫俗的思維模式,能以勸化、開導時人,指引他們有關自由快樂的門路。





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的融合
道家思想的主要精髓在於辯證思維、尊重個性、超脫風度與道法自然的哲學概念[63],而自古至今,這些概念照顧了不同時代某部分中國人的心靈需要。而現代心理學從西方傳入中國至今,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風俗等融合是必然的階段。在這裡特別討論道家學說與現代心理治療的互動、補足與及運用的可行性。



道家思想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介入
現代心理治療或現代心理輔導是一個過程,一般情況下,會以六個階段進行輔導  [64],首先是建立伙伴關係Alliance Building);再行評估(Assessment);然後制定目標(Goal Setting);跟著便是介入治療法(Intervention);繼而調整及評鑑(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最後是支援、預防倒退及終止個案Maintenance,   Relapse Prevention and Termination)。


建立伙伴關係(Alliance Building
心理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盡量與受助者建立友好、親善、和諧及信任的關係(Rapport),以便一起面對他/她的問題。老子的「守柔」、「不爭」的態度,便可以幫助治療師與受助者建立伙伴關係。


評估(Assessment
心理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盡量收集及綜合有關資料,以便能夠簡明扼要地掌握受助者的情況,從而提供切合他 / 她需要的輔導。老子的「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莊子「齊物論」衍生的「道通為一」、「破生死」、「通人我」、「泯是非」、「薄辯議」等觀念,對衡量受助者的心理狀況或所處境況都能發揮功效。


制定目標(Goal Setting
心理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與受助者決定那些是需要處理的問題;並約定處理問題的先後次序。嘗試為受助者找出他/她願意接受的問題成因,並訂立乎合他/她所意願的目標處理問題。楊朱的「為我」、「貴己」、「輕物重生」;老子的「篤守虛靜」、「知榮守辱」、「絕聖棄智」、「無為而治」;莊子的「逍遙」等原則,都能提供一些範例給受助者參考,讓他/她曉得如何為自己制定目標,並要下決心達到目標。


介入治療法(Intervention
心理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跟據受助者的問題;按著先前所制定的目標,運用適當的治療法去進行輔導工作,例如:當事人中心治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behavioural Approach)、危機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等等。楊朱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安性自娛」;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為」、修身學道的「養生」法;莊子的道通為一的「養生」法等生活思想模式,可以與治療法互相配合,而達致更佳的輔導果效。


調整及評鑑(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心理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與受助者一起,對輔導的過程和進度作出檢討,以便對先前的階段作出評鑑,並為餘下的輔導方向作出調整。此時心理治療師又要再以老子的「守柔」、「不爭」的態度與受助者檢討,以爭取他/她的合作,一起努力完成整個療程。


支援、預防倒退及終止個案(Maintenance, Relapse Prevention and Termination
這個階段應該完成最重要的目標,心理治療師要思考如何繼續支援受助者,免得他/她出現倒退的現象,如一切進展順利,問題已得到處理,便可以考慮與受助者協議終止個案。莊子的「重自然」「反知識」、「反文字」、「反禮法」的堅持和信念,是心理治療師和受助者都該具備的。



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的配合
現世社會境象千變萬化,加上人類本身的複雜性,形成多變而不穩的心理狀態,亦衍生各式各樣的困境煩惱。心理治療師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不可以單單運用一套治療法,某些情況下可能還要加上一些治療法以外的觀念思想或規範價值等,使受助者能得到更全面的輔導服務。中國古代哲學的奇葩-道家思想善長於處理逆境遭遇,其中所蘊涵有關人生、處世的智慧可以與治療法互相配合,發揮作用。楊德森就曾在<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65]文中以五個方向論述老子思想在心理治療上啟示與運用:


. 給予全然不同的看法與認知;
. 對慾望與成就的適當超脫處理;
. 對人生本質的存在性領悟;
. 對心理不同層次的體會;
. 不同階段與處境的用處。

然而,楊朱和莊子的思想也不容忽視,現扼要的略加補充,以整個道家學說來看這五個方向。


看法與認知
受助者的問題極可能來自他/她的看法或認知,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behavioural Approach)和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等均是針對這方面。道家學說超凡脫俗,主張拋棄世俗規範、權威禮教,順性自然。這可給與受助者另一個特殊而全然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亦能對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物有新的領悟,從而能看到自己處身的困境或問題的本質。只要與恰當的治療法相輔相成的運用,受助者確實不難改變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態度,進而達到認知的輔導作用。


慾望與成就
人類心理的困擾多是由於自我追求的慾望未能得著滿足,無法達到所要求的成就,於是出現失望和頹喪等心理狀態。這時,治療師不妨以楊朱的「輕物重生」;老子「篤守虛靜」、「寡情少慾」或莊子的「心齋」、「坐忘」的養生法建議受助者重新調整對慾望或成就的追求標準,從而減低心理壓力,能放輕鬆的面對自己的際遇。


人生本質
對於迷失於現實生活中的受助者,治療師可透過存在性心理治療法(Existerntial Therapy)來幫助他/她去思想人生的本質,他/她活著的目的。在這個擺脫世事煩擾,以不同的心態反思自身的生活,省察自己的人生的同時,能加入道家的思維,將使受助者於一個較高的層次看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如楊朱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的「無為」或莊子的「齊物」等觀念。


心理的不同層次
分析性心理治療(Analytic Therapy)幫助受助者從了解、認識及領悟自己個人內心的慾望、動機及情結,到尋找自己處理這些慾望、動機及情結的方向或途徑。道家的崇高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主張不單能幫助受助者從不同的層次去知悉自己的內心,還會督促他/她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自然界運作的原理來了解自己的人性。


不同階段與處境
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遇事有不同的考量,心理狀況亦會有所不同。楊朱「避世」、老子「隱世」、莊子「出世」的思想,毫無疑問是對現實世界的消極反應。對於一個正處於需要發展慾望、培養動機階段的年青人,或是正要繼續打拚、維護家庭的中年人來說,道家這套思想確實不適用。同樣的當一個人正感受周遭的環境充滿生機和希望,或覺得自己的人生幸福和美滿,那麼道家的「輕物寡慾」的態度也不恰當。而當人步入中老年以後,開始要為自己過去人生的成敗得失所結算;或是當人遇上不順境、不稱心,心靈受創、精神沮喪時,道家思想才能派上用場,這點值得留意。



小結
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的配合並不是適用於所有的受助者,對那些過度追求物慾或成就,特別是經歷困苦或精神受挫的人,卻能發揮領悟或認知等輔導功效。除了與現有一般的心理治療配合外,有一套名為「道家養德調心的意義治療[66],將道家思想、心理治療與精神層面的意義治療和道德修養緊密結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道德培育、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療學。還有「能量心理學:TAT與創傷治療」、「中國傳統身心行為輔導」等等,均是與道家思想有關的另類心理治療法。




道家思想與基督教心理輔導
道家思想可以與現代心理學配合而發揮輔導功能,那麼從基督徒治療師或基督徒受助者的角度來看,這又是否與基督信仰相違背,影響他們的靈命成長;或這又能否與基督信仰揉合,達致更佳的輔導果效。然而基督教圈子中,各宗派對心理治療所抱持的態度都不一樣,別說來自遠古的道家思想,就連現代心理治療學也有被看為「世上的小學」、「魔鬼的工具」。當然,以開放的態度去研究驗證的亦大有人在。



道家與基督信仰相違背
有人說基督徒是可以到神的面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67]/她無論遇上任何難處都能從神那裡得著幫助,根本無需要尋求其他學問。也有人說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派之一,當中所傳遞的思想與聖經的標準不盡相同,而且流於消極出世,與基督信仰的信望愛宗旨相違反。還有人說從道家引申出來的道教是一個迷信眾多偶像的宗教,怎可以與基督信仰相提並論。亦有人研究過一些揉合中國傳統思想與各種宗教或心理治療法的新興學說,大都是與新紀元運動有關係的,所以需要謹慎。這些反對的聲音是不無理由,但道家的思維模式已經成為中國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



道家與基督信仰的關係
遠志明在他的著作《神州懺悔錄》中論及神與五千中國的關係,更引道家的經典《老子》證明神早在上古時代已對中國人啟示祂自己。現引幾項加以說明:


《老子》的「道」與聖經中的耶和華
遠志明據黑格爾的考證認同《老子》十四章[68]中的「道」,即「夷、希、微」,就是耶和華這個名字希伯來語的發音。關於這「道」,遠氏進一步介紹是自有永有的[69]、是造化養育者[70]、超越者[71]、啟示者[72]、生命者[73]、公義者[74]拯救者[75]「道」的屬性無疑與聖經中耶和華相近。耶和華是自有永有的、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是遠超萬有之上的全能者、是賜生命的神;祂施行公義,卻為人預備救恩。


聖人與耶穌
遠志明繼而介紹一位由「道」而成的聖人,這「道」化身聖人[76];聖人與「道」同位[77];成為天人中介[78];拯救世人[79]。這聖人謙卑虛己[80];無為而成[81]最後犧牲為王[82]這便是老子筆下的聖人與基督徒所信的耶穌更為相像,與腓立比書的記載十分吻合[83]主耶穌是三而一神的一位,祂卻不以神同等為強奪,反倒虛己,道成肉身;被賣被釘,成就救贖大恩;作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最後得著權柄成為萬王之王,掌管萬有。



總結
畢竟神並未有揀選中國人,所以,神是否真的曾透過《老子》向中國人啟示祂自己,是不得而知的。但全人類都從一個祖先而來的這個觀點該不會有人反對,在那個上古時代,純樸自然的老子在某種程度上與這位天地的主有所接觸,實不為奇。何況,基督教信仰與現代心理治療已經能以整合為一項專門作為靈魂關顧的教牧輔導,故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與基督教文化也該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彼此參考,再而發揮到為基督徒提供既合乎信仰價值,又能攝取中國古籍中的處世智慧及適宜的心理治療法的輔導服務。









1.   九流十家東周時期諸子百家的具代表性的十家,即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小說家,當中小說家不入流。(班固《漢書 藝文志諸子略序》)
2.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4.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舉天下富於一身而不敢。」《孟子‧盡心(上)》
5.   「陽生貴己。」《呂氏春秋‧不二》
6.   《呂氏春秋‧貴生》
7.   「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也。」《呂氏春秋‧情欲》
8.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氾論訓》
9.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 百年亦 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列子楊朱篇
1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
1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
1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一章》
1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 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1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廿五章》
16.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十一章》
1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240
18.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19. 《老子十八章》
20.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六十四章》
2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老子‧三十七章》
2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244
23. 《老子‧五十七章》
24. 《老子‧五十二章》
25. 《老子‧四十三章》
26. 「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八章》
27. 「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
28.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六十八章》
2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245-247
30.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民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十九章》
31.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老子‧三章》
32.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
33.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老子七十五章》
3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241-243頁;「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老子七十五章》
35.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
36.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章》
37.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
3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
39.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朴。《老子‧廿八章》
41.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道無終始,物有生死。」《莊子‧大宗師
42. 「道生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德畜之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形体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莊子‧天地》
43. 「通天下一氣耳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莊子知北游篇》
44.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莊子‧齊物論篇》
45. 「以差觀之,因其大而大之,則萬物無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則萬物無不小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齊物論篇》
46. 死生存亡之一體。《莊子‧大宗師篇》
47.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篇》
48.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篇》
49. 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莊子‧齊物論篇》
50.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齊物論篇》
51.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篇》
52.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 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篇》
53. 《莊子‧養生主篇》
54. 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性自然,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篇》
55. 「鳧脛雖短,續之則忱 ,鵰脛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齊物論篇》
5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而只有無用之用才是大用。」《莊子‧人間世篇》
57. 「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莊子‧山木篇》
58. 「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莊子馬蹄篇》
5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而為知者,殆而己矣。」《莊子‧養生主篇》
60. 《莊子外物
61. 《莊子‧天道篇》
62. 《莊子‧逍遙遊篇》
63. 曾文星編文化與心理治療-楊德森<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137
64. <現代輔導與儒家與道家> 
65. 曾文星編文化與心理治療-楊德森<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143-145 
67.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希伯來書四章16節)
68.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老子‧十四章》
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老子‧廿五章》
7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
71.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老子‧六十七章》
72.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老子‧十六章》
73.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老子‧十六章》
74.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7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為天下貴。」《老子‧六十二章》
76.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
77.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老子‧六十章》
78.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二十二章》
79.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為天下貴。」《老子‧六十二章》
80.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老子‧五十八章》
81.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老子‧章》
82. 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老子‧十三章》
83.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 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立比書 二章5-11
 



參考資料
3. 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to/lo.htm#lo02
7. 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dao.htm
8. 勞思光(民國81年)《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9. 曾文星編(2004文化與心理治療中文大學出版社
10. 遠志明著(民國88年)《老子原文與譯文》宇宙光出版社
11. 遠志明著(1999)《神州懺悔錄》神州出版公司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 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185430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