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道亦有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道亦有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阿麑的文章---中國基督徒的性、情、色


中國基督徒的性、情、色
(這是修讀「基督教論理學」時的一分功課,一個姊妹選擇這個題目確是有點怪怪的,說真的我自己也覺得很突破,其實我可以選擇家庭、男女角色或生死等題材,但最終還是完成了這篇論文,當中的某些見解與一般傳統的神學思想可能不一樣。但我必須重申這只是一分功課,在學術界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便可拿到學分,就這樣而已。)


在中國文化裏,彷彿「性」是難以啟齒的事;「情」是維繫人倫關係的事;「色」比「性」還要糟糕,是避諱禁忌的事。而普遍華人教會也甚少在主日信息中講論此等主題,有些教會領袖甚至認為那是不潔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要會眾一味的逃避;有些教會領袖不是不看重在這方面的教導,只是此等主題真的不好說。中國基督徒在這些事上都是一知半解,除了因為對自己的文化不夠認識外,對聖經的記載亦不夠通曉,加上華人社會裏性教育貧乏;同時太講求人情世故;對兩性觀念又未能與時並進。於是,「性」和「色」遂變成各人務必爭相躲避的肉慾;「情」也被看成不重法理的禍端。


中國文化中的「性」
其實,在中國文化中,「性」這個字最初出現時與現今我們認為的定義是不同的,所謂:「天命之謂性」註一 這裏的「天」是指自然界;而「性」則指人的本性,即是說人的本性是天然而有的,是屬於生物性的,可說是「天性」。當然這是特指人的天性,並非也指其他生物。又所謂:「生之謂性」註二 再深化說明人生而具有的本能,並顯示一個求生的歷程。除了這較哲理的解釋外,也有「彌爾性」註三 解作欲望。現代人卻以此為區分男女性別和等同性愛的詞語,尤其是多用於性愛方面。這個「性」字原來是正面的,現在卻變得較前負面。


中國文化中的「情」
關於「情」這個字,所謂:「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註四 又所謂:「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註五 說出「情」是心理上的動作,在「性」的基礎上發於自然的表現,這相等於現代人說的情緒,所以是人之常情的事。

其後,「情」又用以表達現代人的「愛」,就如:「慈」是對子女的愛;「孝」是對父母的愛;「友」是對弟妹的愛;「恭」是對兄姊的愛;「仁」是對下屬或臣民的愛;「忠」是對上級或執政者的愛;「別」是夫婦間的愛;「信」是朋友間的愛等故中國人自古以來已是一個很懂得講「情」的民族,這樣的「情」又用以維繫中國傳統社會三綱五常的倫理關係。至於現代男女愛得要生要死的「愛情」,是以「私」這個較負面字來代表,因男女彼此戀慕至「淫私」,易將兩人在社會倫理上的責任置之不理,男女會因愛慕而出走「私奔」或越軌「私訂終身」,這些都被認為是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對社會秩序做成破壞。

當然,夫妻間有「別」又有「私」,便是魚與熊掌,兩者兼得了。但中國人的婚姻從來就不是為愛情而設立的,反而更多是為了結姻親能擴展家族勢力;繁殖子孫達至開枝散葉;求得賢婿賢媳以為內助;把夫妻兩人從其餘的男女關係中分別出來而發展能以建立家庭的性生活等社會和性關係上功能。將兩性的愛轉化為「情」,使它合乎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要求,這才是理想婚姻。


中國文化中的「色」
在中國古代是用「色」字來形容現代人所說的性事,所謂:「食色性也」註六 這裏的「食」是指吃喝的行動;而這裏的「色」則指男女交合的性行為,即是說人類的吃喝和男女交合的行為均是與生俱來,合乎自然的事,「食」是為了現在生命的延續;「色」是為了繼起生命的延續,是「求生」的本能,屬於生物性的。大抵當時的「色」或說現代的「性」,自古以來在中國文化中是正面而開放的,若翻閱上古流傳下來的詩歌文獻,不難發現古人對兩性相悅的大膽描繪。就如《詩經》中的〈國風〉對民間男女相悅愛慕、幽會密約、床前話、結恩情等過程描寫得坦白熱誠,反映時人視兩性關係為直率和健康的事,是人倫關係的常事而已。一直到隋唐,「色」承兩代胡風的影響、女性地位的提升而更為開放。

宋明兩代,儒家為佛、道影響,發展成理學、道學或稱新儒學,「性」、「情」與「色」的觀念隨之而變。所謂:「仁、義、禮、智,性也。性無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見,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註七 這裏便將「性」與「情」加上了道德修養的原理,硬把它們套進理學論證中。佛家超越中國的傳統以「色」字泛指這物質世界,是痛苦和罪孽的根源,應予以捨棄;道家的「色」則仍指男女性事,但他們卻以性事為神秘的,要與修煉養生之道配合。宋明理學融合兩家之言,成就一套「存天理」、「滅人欲」註八 的道理,以兩性之事為慾孽羞恥、壞人心術。這不單指床第之事,連男女於人倫之間親友鄰里的正常交往也被禁止。舉凡詩文以兩性為題材的均被視為淫詞妄語,男女之事只屬於房內的事,不宜於廳堂宣講,更枉說發以為詩為文傳於天下。自此,男女性事在中國人社會中便成為禁忌,在性觀點方面也變得比唐或以前的世代更為負面,受到過分的人倫約束和道德規範。


聖經中的「性」
身為中國人對上述的演變,也許覺得無奈,身為基督徒對聖經和教會在性這方面的教導不一致,也該更感無奈。聖經第一次提及人類性行為的記載是:「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註九 這裡同房便是說亞當與夏娃發生性行為。除此以外,聖經也記載不少人物的「同房」、「同寢」事件,就如:「亞伯蘭與夏甲同房」註十 、「羅得兩個女兒先後與他同寢」註十一 、「猶大與他的媳婦同寢」註十二 及「以利加拿與哈拿同房」註十三 等,不能盡錄。

聖經中還有更露骨的記載,就如:「我的良人他的兩手好像金管鑲嵌水蒼玉,他的身體如同雕刻的象牙,周圍鑲嵌藍寶石,他的腿好像白玉石柱,安在精金座上註十四 及「王女阿,你的腳在鞋中何其美好,你的大腿圓潤好像美玉,是巧匠的手作成的,你的肚臍如圓杯,不缺調和的酒,你的腰如同一堆麥子,周圍有百合花,你的兩乳好像一對小鹿,就是母鹿雙生的,你的頸項如象牙臺註十五 這些都是男女在性愛中互相欣賞、讚美對方胴體的描寫;跟著更有男女正在進行性行為中的描寫如:「你的身量好像棕樹我要上這棕樹,抓住枝子流入睡覺人的嘴中。」註十六 等,表達了愛的熱情和性的熱切。

其實,聖經的作者不單使用明喻手法來形容有關男女性器官或性接觸這門事,也有用較委婉的暗喻方式,就如:「關鎮的園、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註十七 及「自己池中的水、自己井裏的活水、你的泉源、你的河水」註十八 中便是以園中的水來形容女性的生殖器官;再說「路得躺在波阿斯腳旁而同蓋一被」註十九 是求愛的表現;「以撒和利百加的戲玩」註二十 是夫婦兩人親密的性接觸等,也是不能盡錄。

當然,聖經是神的約書,並不是專門記載男女性事的典籍,〈雅歌書〉的主題在於透過所羅門王與書拉密女那段良人與佳偶的愛情經歷來預表基督和教會的關係,當中的情慾性愛場面,只是直率的表達彼此愛慕的兩人活在正常情愛交流的光景中。這可說是充滿藝術性的寫作手法,閱後能使人心靈的素質有所提升;這與那些慕愛縱情的詩句、文章或故事等,容易使讀者對愛情和性愛產生錯誤觀念,使人靈性下沉的舒情肉慾文字不能同日而語。

神願意用人類生活中的性愛片段來作預表,證明神不曾把性看為不潔,否則祂該選擇別的人物取代良人與佳偶;又要以別的東西取代他倆愛情的表達;也許完全不需要利用世上的事物來作什麼明喻暗喻,去賣弄花招。若是這樣,人便無從領略神的情趣,這就不再是歌中的雅歌了。而聖經其他書卷的記載,無論那些性行為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這些都如實記載,沒有扭曲或美化。而且,不難看出所謂負面的並不是指性這樣東西,乃是指人存著怎樣的心態去進行性活動。總不可以看到性與罪在一起的醜惡污穢,便認定性就是罪,與其說性污染了人的靈魂,倒不如說是人犯罪污染了性。

起初是神創造了人的身體,又賦予身體各部位敏感的組織,其中因兩性有別而設計了男女不同的性器官,又卻能同樣接受性刺激而達到性滿足,這樣人便得以經歷性慾和體驗性歡愉。此外,神透過性給與人類偉大的使命,就是生養眾多。因此,性這樣東西是神所賜的禮物,其中的樂趣歡愉也是這分禮物的精彩部分。這位偉大的創造者不會也不可能將不潔或罪惡的東西安置在人的體內,令人不能割捨,卻又要求人過聖潔的生活,所以,性原本是美善的。


「性」的罪疚感
那基督徒為何會害怕情慾的事?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聖經和被錯誤的神學傳統觀念所誤導,將性等同色,害怕自己會犯上情慾的罪。眾所周知現在主導著傳統教會的所謂正統神學,其中的金科玉律大都是建基於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而非直接出於聖經。奧古斯丁固然是一位優秀的神學家,但並不表示他對各項神學範疇所下的定義都是準確無誤的。就在性這一方面,他明顯是受到自己年青時放浪縱慾的背景和罪疚感所影響,將性看為負面。其後,又有一些專注心靈,輕看肉體、排斥肉體甚或以肉體為罪的學說理論興起,性慾遂被看為邪情私慾的一種,而無知的基督徒不求證於聖經、不作謹思明辨,對所傳講與他們的此等道理照單全收,最終只有自討苦吃。

人有靈、有魂、有身體,這都是三而一的神按照祂們的形象,親自設計和創造的傑作,能以完全彰顯祂們自己。身體的各種構造(包括性器官)、各項功能(包括性能力)或各項動態(包括性生活)都是經過神精心安排的。


總結
性是神所賜的,這與中國古人認為性是天賦的觀念相仿,是神聖的事。所以要正確處理性慾問題,不是為追求聖潔而壓抑或只顧追求歡愉而放縱,也不要將正常的性慾變成犯罪的色慾。「我對著沒有嫁娶的和寡婦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與其慾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註廿一 這禁止和嫁娶就是聖經處理性慾的方法。

性雖被中國和基督教傳統文化視為禁忌,但從未曾因中國學者的過分修心養性或無知基督徒的過度攻克己身而遭滅絕。現今雖說世風日下,人欲橫流,但仍不乏願意在性上無虧、在情上無偽、在色上無過的人。

身為現代的中國基督徒還是要過聞性色變的日子嗎?身為現代的中國基督徒還會意亂情迷嗎?


註釋
註 一:《中庸》
註 二:《孟子‧告子篇》
註 三:《詩經‧卷阿》
註 四:《荀子‧正名篇》
註 五:《禮記‧禮運篇》
註 六:《孟子‧告子篇》
註 七:朱熹《語類》
註 八:張載《易說》
註 九:《聖經‧創世記四章1節》
註 十:《聖經‧創世記十六章4節》
註十一:《聖經‧創世記十九章30-38節》
註十二:《聖經‧創世記卅八章15-18節》
註十三:《聖經‧撒母耳記上一章19節》
註十四:《聖經‧雅歌書五章10-16節》
註十五:《聖經‧雅歌書七章1-6節》
註十六:《聖經‧雅歌書七章7-9節》
註十七:《聖經‧雅歌書四章12-15節》
註十八:《聖經‧箴言五章15-19節》
註十九:《聖經‧路得記三章4節》
註二十:《聖經‧創世記廿六章8節》
註廿一:《聖經‧歌林多前書七章8-9節》


參考資料:張德基基督教倫理學講章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68638078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中國傳統與聖經的婚姻觀

中國傳統與聖經的婚姻觀

   (這篇文章是我修讀「婚前輔導」課程時的功課,對於我的觀點,導師認為是太悲觀,對現代愛情不信任。其實我只是按所領會的去表達,並沒有想太多,愛情這樣東西誰會不嚮往?其實,我還是相信愛情的。)



婚姻是什麼?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也有人說:「婚姻是一場賭博」;還有人說:「婚姻是一所密室,根本沒法讓人看透,於是,有些未婚者趨之若鶩的要擠進去,有些已婚者卻是趨之若鶩的要逃出來」;甚至說:「婚姻只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而已」等等,這些說法頗為負面無奈。當然也會有不一樣的論調,就是說:「婚姻是人生大事」;還說:「婚姻會讓人成長,使人生更為踏實」;或說:「婚姻是一個奇妙的歷程,將原本沒有關係的兩個生命,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基督徒會說:「婚姻是神所配合的」註一;又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註二 等等。然而,人們看婚姻總是像在霧裡隔著面紗看花似的,不知那是怎麼樣的花?有多少片花瓣?是什麼顏色的?是否有毒的?可以入藥的嗎?現正合花季嗎?或是許多人還未弄清楚便隨意伸手採摘,幸運的會摘得一朵好花美花,能把人生點綴得美輪美奐。相反,那只是一株爛花後果便不堪設想了。



中國傳統婚姻的社會功能

對中國人而言,男婚女嫁更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註三 這就是古人的婚姻之道,數千年來中國男女代代嫁娶,似乎都以這種純樸觀念追求並實踐所謂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婚姻生活。



結姻親

但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還帶有許多利益關係,首先是為了結姻親能擴展家族勢力,父母希望透過子女的婚事來增加自己家族的勢力,例如:皇室要維持政權或維繫邦交;為官的要博取高薪厚祿或增加政治上的實力;豪門要鞏固聲譽;富商要拓展市場等等,無不透過通婚來逹成,怎至連普通老百姓也認為能有多一門親家好作照應。所以為子女擇偶時,除了人品相貌外,便要講門戶、問家勢甚或要查三代等等,以確保婚事對自身家族無損而有利。


求內

此外,為人父母的總祈望為子女能求得賢媳婿以為內助,兒子能娶得賢慧媳婦,好好照顧家庭,孝敬翁姑,相夫教子;女兒能嫁得如意君,衣食無憂,終身有所依托要成為夫婦的男女對配偶亦有同樣的盼望,總希望對方能帶給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男的要為妻兒在外拼生活,家中若有賢內助,便無後顧之憂,可全力在事業上奮發向上;女的若生活得安定,自更投入夫家作其賢妻良母。所以,不要以為女性在中國傳統社會上沒甚麼地位,她若成為一家的女主人,家中各項的大小事情,包括執行家規、財政大權、人際關係、家常瑣事等等,無不經由她手處理。她若賢良淑德、持家有道,自然成為家中男人的依靠,備受尊重。


開枝散葉

傳統的中國人認為婚姻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繁殖子孫達至開枝散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認為子女成群、兒孫滿堂是一種福氣;農耕社會更以人口為生產力,認為人多好辦事;家宅人丁旺盛對其於宗族或鄰里間的影響力亦有所幫助;而且更可確保能夠傳宗接代。否則,家中香燈沒人繼承,讓燈火滅絕,這是極為不孝的事。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他們是不會容許家中人丁單薄,於是,結婚也是他們在這方面盡孝的方式。女子嫁後若未能為夫家生子立後,便會遭鄙視或厭棄,最終不是要忍氣吞聲的讓丈夫納妾,便要下堂求去。所以,夫婦若膝下無兒,婚姻生活易出危機。相反,妻子若育有子女,她在家中的地位相對地更為穩固。


夫婦有別

還有,中國的婚姻制度也是用以規範男女之間性關係的一種手段,打從盤古初開發展到母系社會,婚姻制度尚未完備,男女之間的性生活頗為雜亂。到農耕時代,男子較能持續穩定的在一塊土地上生活,於是父系社會取代了母系社會,婚姻制度亦開始得以確立,婚姻將夫妻兩人由雜亂的性關係中分別出來,從而發展能以建立家庭、宗族體系的性生活。婚姻是他們的盟約,在婚禮中表明了今後這男的只屬於他的妻子;這女的也只屬於她的丈夫,以後這已成為夫婦的兩人再也不會涉及其他男女的性關係中,這就是所謂的「夫婦有別」註四。至於那些參觀婚禮的人不能光是湊熱鬧赴喜宴吃喝,還有責任為一對新人送上祝福、為這段婚姻作見證及日後繼續提點和看守著他們。

中國人歷來大多以功用性來看待婚姻,對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愛情卻不大重視。傳統上認為男女的戀慕,易將兩人在社會倫理上的責任置之不理,對社會秩序做成破壞。婚姻要合乎社會的倫理要求,足以維繫「三綱六紀」註五 和「人倫」註六 的關係,這樣才算是理想的婚姻。當然,若夫妻之間能彼此愛慕,那算是錦上添花了,但中國傳統的婚姻從來就不是為愛情而設立的。正因為這樣的傳統,現代中國人在尋找結婚對象時,表面上會求什麼情投意合的愛人,骨子裏還是要看對方的條件;而結婚的原因也會表示是為了愛情,但不可否認年齡、經濟甚至人有我有等等也是因素




聖經婚姻觀與中國傳統婚姻觀的比較


二人成為一體

聖經對婚姻的標準與中國傳統婚姻的觀念是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之處。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註七 神設立婚姻是以夫婦兩人作考量,要他們獨立於父母之外,去過共同的生活,組織自己的家庭。既然成為一體,便不會也不能分開,這種自成一家的聯合,與中國傳統的大家族觀念自然不同。


互相配搭

然而,以色列族與中華民族均屬閃的後裔,自然有近似的婚姻文化。首先,神起初從亞當造出了夏娃,是有感於「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註八 神不願意人孤獨,也知道亞當需要一個伴侶跟他互相配搭,好協助他去完成所要交付他的使命。這與中國人結婚以求內助的想法頗為相似。而由夏娃被造的過程到人類婚姻關係的出現,這都是神用以預表基督和教會的關係。


生養眾多

神又對這對夫婦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要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註九 神願意這世界有無窮無盡的人來承受祂無限量的豐富和福樂,所以人類要有繁殖的功能,可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享受和作這世界的海陸空總司令。在生養眾多這兩方面,與中國人開枝散葉的婚姻概念又極為相近。


嫁娶為妙

其次,無論是中國傳統或是聖經的觀念,都認為婚姻的約束能有效處理性生活的問題,保羅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與其慾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註十 這禁止和嫁娶就是聖經處理性慾的方法。若基督徒能效法保羅禁止情慾而過獨身生活,那就好了。若不然,便該找個伴侶結婚去享受正常的性生活,這才是妙算。根據聖經的見解,原來解決性慾也是婚姻的作用和基礎之一。若失卻婚姻的約束,性便容易失控。


愛情的位置

還有,兩者都不大重視男女之間的愛情。聖經沒有明顯提及愛情在婚姻的位置,按聖經的記載,神所撮合的婚姻都不是因為那對男女相愛,例如:以撒的婚姻是他父親交付僕人辦理,在婚前他從未見過利百加;波亞斯與路得的婚姻是建基在律法的條文上,由拿俄米速成;何西阿娶歌蔑是出於神的命令等等,這些男女都沒有經歷談情說愛的階段,便被神湊合在一起,然後成就了神在他們身上的計劃和旨意。至於雅各因愛拉結而被拉班欺哄,又引致日後與四個妻子的家庭糾紛;參孫迷戀大利拉導致目盲推磨;大衛貪戀拔示巴,竟然借刀殺人、強奪人妻等等,這些愛情故事都是引為前車之鑑的好例子。嚮往愛情的基督徒要認真學習認識,也要謹慎發展栽培愛情,將它置於對婚姻有利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的高舉愛情。有些人將婚姻只建基於愛情而忽視其他原素,當愛情轉淡,婚姻便會不穩;當愛情不再,婚姻便會崩潰。所以社工或輔導員常呼籲已婚人士要繼續談戀愛,好維持感情。只是當社會越來越高舉愛情,離婚的個案卻越來越多,愛情遂變得越來越不可靠。當然,對現代人來看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這卻不能是唯一的基礎。




總結

也許,有人會認為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男女的自由戀愛標準。但現代人與日俱增的離婚個案、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或放縱的性生活等等,都成為家庭穩定性的破壞力,更間接提高了我們的社會成本。社會上亦有越來越多的言論表示對傳統婚姻觀的欣賞,不管那些傳統是落伍的、功利的或是迂腐的,它確實有助於維繫家庭成員的關係和社會倫理的秩序,而所羡慕的更是傳統婚姻中的從一而終和那分細水長流的情誼。

又有人認為一般教會對弟兄姊妹的婚姻規條過於約束,對貞操的要求也過於嚴苛,但當真正面對和處理弟兄姊妹的婚姻問題時卻顯得無能為力。教會在婚姻的事上非但不能為鹽為光,反而讓世界離婚婚外情婚前性行為等社會風潮吹進了教會。身為現代的中國基督徒,要認真理解婚姻的涵意和學問;要從傳統和聖經中攝取能以維繫婚姻的優點和養分;更要懂得將愛情置於對婚姻有利的位置,從而建立神的愛來維繫婚姻關係;最重要是明白神設立婚姻的目的和意義,學習主動的配搭。最後,當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會讓你的情緒感受作主,還是交託給神,讓神管理你的人生




註釋

註 一:《聖經‧馬可福音十章六至九節》
註 二:《聖經‧希伯來書十三章四節》
註 三:《詩經‧鄭風丰疏》
註 四:《孟子‧滕文公篇》
註 五:「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白虎通‧三綱六紀篇》
註 六:「使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篇》
註 七:《聖經‧創世記二章廿四節》
註 八:《聖經‧創世記二章十八節》
註 九:《聖經‧創世記一章廿八節》
註 十:《聖經‧歌林多前書七章八至九節》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47179670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從「思考中斷法」到「心思快速切斷法」

阿麑的文章

從「思考中斷法」到「心思快速切斷法」

(這是我學習「身心鬆弛法」時向同學作課堂報告時的其一段,當時我的教會正推行名為「甜美日程」的屬靈操練,其中有一部分與「思考中斷法」相仿的「心思快速切斷法」,便順道向同學推介一下。因為我的同學都是主裡的弟兄姊妹,大家都曉得操練敬虔的重要性。)



「思考中斷法」

眾多的身心鬆弛方法中,有一種叫「思考中斷法」thought stopping,它是一項旨在停止人內心思維中負面或非理性思想的行為,而這行為必須由個體的自省來帶動。個體若能察覺心思對自己的影響,並不甘願再讓其中的負面或非理性思想所影響,便立刻叫「停」或「Stop」,甚至要「停!停!停」或「Stop! Stop! Stop…」的叫下去,直至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停下來為止。

但是,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只是停下來,它還是擱在那,並沒有消失,最終還是會一次一次的被影響,然後又一次一次的叫「停!停!停」或「Stop! Stop! Stop…」。當然我不是要否定這門專業的治療法,只想在此推荐另一套從教會學習到的「心思快速切斷法」。



「心思快速切斷法」

「心思快速切斷法」的威力在於當個體正在受到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影響時,可立刻叫「Cut」,這表明你要把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從你的思維中剪除。

身為一個基督徒,除了一般人會有的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外,我們的心靈難免有低沈、疑慮和混亂的時候,而且還要時刻面對無數從魔鬼而來的試探和許多的控告,所以即使我們沒有說出來,其實心裡也會喊叫:「這真是苦啊!」然而,一聲「Cut」表示他要立刻切斷所有不好的意念,同時緊接著說:「主啊,救我!」或「主啊,我倚靠你!」這是一個祈禱,也算是一個宣告,表明自己要棄絕那負面或非理性思想的決心,而且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仍是倚靠主,讓主幫助自己的心境盡快回到平靜安穩中。

聖經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人把屋中的惡鬼趕走後,把房屋打掃乾淨,修理裝飾,卻由它空著。其後,那惡鬼帶了七個更惡的鬼來,於是那人的光景比先前更不好了。所以當「Cut」去不好的意念後,便要讓心思立刻回到主面前,要叫祂、想祂、仰望祂……若感受不好的意念較密集與纏繞,便要奉主的名駒趕仇敵,因為那不再單純是思維的問題,而是我們與魔鬼之間的屬靈爭戰。

當然若一味在應付感受不好的意念,倒不如主動的多思想正面的事、愉快的事、理性的事甚或天上的事。聖經歌羅西書說:「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不錯,一個人能身體、精神、心靈都健康的站立到如今,還是要靠神的恩典才成。所以每天一早起來便能想到主,從下床到出門、從上車到下車、從上班到下班、從吃飯到消遣、從讀經到聚會、從應酬到交心或從回家到睡覺等都要主介入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終日與主連在一起便是健康甜美的生活,而這確實能從操練敬虔當中體會到的精神鬆弛和心靈安穩。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14156126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阿麑的文章︰大衛從支搭帳幕到設立敬拜事奉的管理及領導

阿麑的文章大衛從支搭帳幕到設立敬拜事奉的管理及領導
(歷代志上十五至十六章、廿三至廿八章)


背景

「大衛在大衛城為自己建造宮殿,又為 神的約櫃預備地方,支搭帳幕。那時大衛說:“除了利未人之外,無人可抬 神的約櫃,因為耶和華揀選他們抬 神的約櫃,且永遠侍奉他。”大衛招聚以色列眾人到耶路撒冷,要將耶和華的約櫃抬到他所預備的地方。」(代上15:1-3

大衛在搬運約櫃的事上曾遭遇烏撒的不幸事件(代上13),但他定意為耶和華的約櫃“支搭帳幕”,決心以摩西所傳的禮儀來辦理。而且要讓利未人重新回到事奉神的崗位上。在推行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衛所應用的方法,與現代的管理和領導(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技巧實有相仿之處,在此特別提及工作分配(Job Design and Delegate)及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兩方面。



工作分配(Job Design and Delegate

基本上,根據工作設計的理論,每件工作都可分作五部分來看,這五部分包括:工作多樣性、工作重要性、工作認同、自主性和反饋。這五項工作特性若能設計得好,便可提升工作效能,同時人也會有較高的滿足感。[1]  現試從這工作設計理論的五部份來闡釋大衛的分工。


工作設計理論:工作多樣性
利未人原本除了供祭司職份外,還負責拆營和安營,在起行、守節期和爭戰時吹號等招集民眾等(民10),現在有所不同了。就如:有管理聖殿事務的 (代上23:4); 有守門的(代上23:5); 有負責音樂和唱歌的(代上15:1616: 4-923:2-625:1-8);有作官長和士師的(代上23:4); 有管理以色列外事的(代上26:29) 有辦理神和王事的(代上26:32)

這包含了宗教事務和行政工作,這些職責都需要一定的辦事能力或才幹技能方可勝任,按工作設計理論的說法:技能(多樣性)越高,人對工作會有更積極的看法。[2]


工作設計理論:工作重要性
大衛為了抬約櫃事宜,在利未人中招聚了862代上15:5-10;又吩咐利未人的族長、祭司自潔(代上15:11-14; 利未人的音樂事奉是一項新任務,大衛的樂團由能以彈奏各樣弦樂、管樂和敲擊樂器的人和唱出各種聲調的人組合而成,樂團成員是從38千人中選出4千人,然後再篩選出288個成員(代上15:1616: 4-923:2-625:1-8);還有管理耶和華殿事的24千人; 作官長和士師的6千人; 守門的4千人(代上23:2-6)等。

這樣動用龐大的資源和人力,可想而知設立帳幕和聖殿的事奉的重要性。而所謂的工作重要性,則指工作者是否感受到該份工作是重要的,以致願意花時間來做有意義的工作。[3]  這重要性在他們願意投入、配合大衛的設計中得到體認。


工作設計理論:工作認同
歷代志上十五至十六章及廿三至廿七章有很大的篇幅記載了大衛對利未人分派工作的新設計,十五章是迎接約櫃回耶路撒冷的分工;十六章是約櫃安置在大衛所預備的帳幕後,重新設計有別於摩西會幕的事奉模式,因為那時摩西的會幕仍留在基遍; 廿三至廿七章是為聖殿建造完成後,所需要的管理、敬拜等事宜預先作出的組織和分配,廿三章是利未人的職責; 第廿四章祭司的職責; 第廿五章是敬拜樂團的職責; 第廿六章守門和司庫的職責; 第廿七章是各官員的職責等等。

大衛對每個職份定出明確的指引和要求,使利未人都曉得與他們職務相關的規條和職能,而各盡其職。所以大衛發揮了明白這件工作在整個組織或任務中的角色,便是工作認同。[4] 的原則,使利未人認同所分派給自己的崗位。


工作設計理論: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在做這份工作時的決策權力,若缺少自主性,則感受不到自己的責任,同時也看不到意義。[5]  這就是涉及所謂授權(Delegate)問題,而授權又涉及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授權者對被授權者的信任程度;以及被授權者的工作能力等問題。

大衛這次的分工牽涉大量人員,他不可能不授權或指派他人辦理,而在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上的組織化和制度化。按需要與重要的原則辦事;按揀選與恩賜的原則來分配崗位。其中最明顯的是制訂掣籤分班制度無論是祭司的、守門的、歌者和樂手的管殿的,甚至以色列人的族長、千夫長、百夫長和官長等一律按公平與不息的原則,各自分廿四班掣籤輪班當值,透過精密的組織,有條不紊地實行,確保在放權之餘不會出現亂子才能真正享受工作的自主性


工作設計理論: 反饋
反饋的解釋是:「若工作是有適切的反饋,則人便較容易知道結果,於激勵很有幫助。」[6] 

聖經並沒有明文指出利未人在這次重新規劃事奉崗位後,有得到什麼特別的回饋,他們只會繼續按摩西時所訂下的規矩,在以色列人當納的十分之一中,取得作為他們事奉的酬勞(民18:21-32)。然而,能參與事奉神的工作,使他們得到超乎物質的榮耀感。而在“籤”之下,無論位份大小都一樣尊榮,這種精神上的回饋便足以激發他們,願意委身這份能讓他們引以為傲的職事。



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

伯特‧拿勒斯(Burt Nanus)在《願景領導》一書中指出以願景來領導的人具備的四個特點:制定方向決策者、改革者、發言人及教練。[7]


制定方向決策者
大衛為約櫃支搭帳幕及設立敬拜事奉一事,從聖經看該是大衛自己主動尋求神的願景,起初神並沒有呼召或默示他作這事,但神最終還是向他作了啟示。於是他將這願景變成國家和人民的願景,說服及吸引百姓的首領和利未人跟隨。

後來,他又有了一個願景,就是為耶和華建造聖殿,這次神攔阻了,他只好轉而去預備建殿的材料及策劃將來管理聖殿和敬拜事宜的規則,這個願景需求的人力物力非常龐大,但他再一次成功的使百姓甘願與他配合,認同他設定的目標和跟隨他的指引。大衛作為領導者,能設定未來方向、實踐目標的路徑及吸引人跟隨[8],是一個不折不扣以願景來領導的人。


改革者
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他知道神要的是什麼;他又精於樂器,善於詩歌,經常在神面前無拘束的表逹讚美和敬拜,他知道人該如何真誠的敬拜神。所以大衛的帳幕也好;所羅門的聖殿也好,都是在進行一項敬拜事奉的改革。

摩西的會幕是有幔子的,只有大祭師一人一年一度能進入幔內,在約櫃前事奉神;大衛的帳幕是沒有幔子的,任何人都可以每日廿四小時到約櫃前事奉神,甚至包括外邦人。摩西的會幕有許多的器具,每種器具伴隨著不同的規矩; 大衛的帳幕卻只有約櫃,沒有其他的規條。摩西的會幕沒有音樂,是肅靜的敬拜;大衛的帳幕卻充滿音樂和可以整日在神面前自由敬拜的歡樂。[9]  這讓人可以更深享受與耶和華同在的歡愉,並與神作情愛的交流,就是這項改革的目的。大衛毫無疑問是變革的催生者。[10]


發言人
願景領導者是對外聯繫的發言人,負責溝通、交涉和鼓動別人給與支持。[11]  大衛不時要傳遞願景,他有時用吩咐的態度;有時卻是用一般說話的方式,但都以十分尊重的態度,從支搭帳幕到設立敬拜事奉的管理事宜上無論是大方向或細節內容都跟利未人講解商量,希望他們能同懷願景,上下一心完成事工。


教練
願景領導者也是一位教練,尊重和相信別人,協助他人成長,改善能力來完成願景。[12]  有所謂言教不如身教,當約櫃被枱進大衛城,安置在大衛的帳幕裡,大衛與枱約櫃的利未人、歌唱者的領袖等,帶動以色列眾人歡呼吹角、吹號、敲鈸、鼓瑟、彈琴,大發響聲等,甚至在神面前起舞。(代上15:27-29)大衛在國民面前作了一次很好的敬拜示範,一種讓全國人民都可以參與進來的敬拜模式。其後歷代志上十六章的詩歌內容,讓民眾在學習敬拜時作為參考。

廿八章記載大衛對以色列民眾的訓誨;向所羅門指示建造聖殿的設計藍圖;以及交代聖殿的管理和敬拜事奉的安排,最後便是鼓勵勸勉和如何尋求幫助的話。也許會被認為是以王的身份對國民講話;也許會認為是以父親身份在對兒子講話,但這更像是以教師的身份教導門生的說話。



教會中的運用

對於教會引用現代社會的管理和領導學方式來運作,在基督教界內真是一個大議題有說這些是屬世的東西不該引進教會;有說這有助於提高事工效率和妥善監督同工;有說……

首先,我是反對全盤採用現代管理和領導學來治理教會。畢竟教會是神的家,這與公司或機構的本質不同;在神家中雖然因事工的需要,分為不同的部門或崗位,但彼此間實質的關係是弟兄姊妹,不能與機構中上司、下屬的關係同日而語。然而,我並不反對在某些層面的做法上,參考此等世上的學問,就如上述提及的工作分配和領導技巧。


事工設計
常聽說現今香港的信眾較熱衷追求知識,而不願委身。當然,這與他們的價值觀及如何揀選人生方向有關。但教牧同工在建立一項事工或事奉團隊時,若能留意事工的多樣性、重要性、認同感、自主性和反饋等五項特性,對提升事工的效能會有莫大的幫助,又能讓投身其中的弟兄姊妹在發揮恩賜之餘,經歷事奉神的滿足感。例:仿效大衛去組織樂團在教會推行詩歌敬拜

管理樂團事務的、看守團員的、負責各種樂器的唱詩的指揮的、訓練的、到帶動敬拜的等等。各教會對樂團規模的大小有自身的要求,但在籌組過程中盡量不要犠牲“多樣性”,因這樣會破壞弟兄姊妹參與的積極性,減低一般信眾的關注度。

透過報導教會在這項事工所投放多大的資源讓參與的同工感受自己崗位的重要性”,又如添置樂器、聘請專業導師或舉辦與其他具規模的樂團作探訪交流活動等,都會讓他們感到被重視。讓每個團員都清晰自己的崗位,以及各崗位之間的關係,建立他們對樂團和事奉崗位的“認同感”。在樂團持續運作的磨合中,團員增加歸屬感,較能主動尋找互相適應和彼此照應的方式,在推動敬拜事工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果效。

音樂畢竟是藝術範疇的東西,從事藝術的人更需要空間和給與他們 “自主性”。比起教會中的其他事奉崗位,他們更需要信任和放權,教牧同工只要清楚交代教會對詩歌敬拜的立場和要求,包括詩歌選擇和演唱形式的準則等,有需要時與樂團同工相交檢討便可。團員感到被信任,會更願意在教會制定的框架下參與事奉。

有時在講道時遇上相關的主題不防對樂團美言兩句或在教會刋物中稍作介紹這對樂團成員會是很大的鼓勵是無形的“回饋”。當然要杜絕虛榮的誇耀,只是實事求是的給與肯定和欣賞,而這種肯定和欣賞的表達,其實也該應用於全教會的各部門或崗位上。至於物質的回饋,可以適時提供樂團所需的物質或更換新型號的樂器,也許為他們舉辦一次大食會也是不錯的安排。


教會領袖的願景領導
按教會常用的字眼,所謂“願景”即是“異像”,教會領袖如何傳遞從神那裡領受的異像,這除了關乎他的領導能力,還要看他個人的領導魅力。像大衛要為耶和華的約櫃在大衛城支搭帳幕,他該怎樣說服百姓與他同工?百姓會說:我們不是已經有摩西會幕的事奉嗎?為什麼要另設帳幕敬拜?換到現代的教會,可能會有人質疑:我們主日崇拜的安排一直都這樣運作,我們的詩班已經不錯了,攪什麼樂團詩歌敬拜?這正是身為領導者需要發揮願景領導的時候,他要更好扮演制定方向決策者、改革者、發言人及教練等角色,讓信眾順服跟隨。

敎會領袖能否持守異象,在教會堅決的推行,如何透過主題信息讓信眾清晰異象的內容;又明確知道如何實踐,以致能吸引他們?還有,異象與教會現行的運作有所反差,遇上阻力,教會領袖是否有足夠魄力進行改革?敎會領袖站在最前線,能否持誠懇和開放的態度,向其他同工和信眾宣講、解釋、討論或諮詢,以致有關的異象獲得印證和支持?敎會領袖能否有策略或系統地鼓勵和教導全教會,去領受異象和實行異象?能否有效進行異象領導,這確實要視乎教會領袖的個人素質,很難一概而定。


結語

「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15:16-18 

在大使命(太28:19-20)之下,神在不同時代對不同的教會群體,都會給與不同的使命和異象。教會在不同的時代,都必須回應該時代的需要,“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又豈只在說單一的事項,或詩歌敬拜、或社會關懷、或出外傳道、或勸人遵守神的吩咐等,能用得著世上學問的地方,可以拿來輔助,但不能主導,畢竟真正管理教會的是主。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劉忠明,盧龍光(2009)《像樣的教會管理》〔香港:證主出版社〕
2.    劉忠明,翟敏娟,劉柏能編著(2007)《管理學精要》〔香港:匯智出版社〕
3.    聖經:   歷代志上十三章、十五至十六章、廿三至廿八章
民數記十章、十八章
出埃及記廿五至卅章
使徒行傳十五章
馬太福音廿八章




[1] 劉忠明盧龍光2009)《像樣的教會管理》〔香港:證主出版社〕214
[2] 同上
[3] 劉忠明盧龍光2009)《像樣的教會管理》〔香港:證主出版社〕214
[4] 劉忠明盧龍光2009)《像樣的教會管理》〔香港:證主出版社〕214
[5] 同上
[6] 劉忠明盧龍光2009)《像樣的教會管理》〔香港:證主出版社〕214
[7] 劉忠明,翟敏娟,劉柏能編著(2007)《管理學精要》〔香港:匯智出版社〕119
[8]  劉忠明,翟敏娟,劉柏能編著(2007)《管理學精要》〔香港:匯智出版社〕119
[9] 參考出埃及記廿五至卅章和歷代志上十五至十六章
[10] 劉忠明,翟敏娟,劉柏能編著(2007)《管理學精要》〔香港:匯智出版社〕119
[11] 同上
[12] 同上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015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