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好戲:南海十三郎


我的最愛

好戲:南海十三郎

(這是我修讀一個電影課程時的一份影評功課,後話的後話是最近加上的)
一個潦倒編劇在說另外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十多年前,高志森夥拍杜國威將多齣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其中【南海十三郎】的成績最為亮麗。筆者十分欣賞這部電影,可是這個故事的情節人物太過豐富而錯綜複雜,要作評論就不知該從何寫起。既然故事是講著名粵劇作家江譽鏐傳奇的一生,那就從劇本方面著手。



粵劇的人生
【南海十三郎】是一部以粵劇為題材的作品,而粵劇在杜國威手中運用得極為出神入化。在故事中,粵劇是主角江譽鏐的生命,伴隨他的人生發展、起跌。如十三郎小時候為了看戲要脅父親;長大後為Lily作英文粵曲;又在後台唱了一句:「自怨宮台生錯了一對無珠眼」來諷刺薛覺先身邊的小人;他的成名作【寒江釣雪】更用以表達十三郎失戀的情懷和幫助他恢復失去的記憶;他與唐滌生的師徒情誼開始至深化都是源於編寫至公演名劇【女兒香】;抗戰時寫戲勞軍與任惜花結怨;戰後他與唐滌生還要以比試填寫曲譜為橋樑而重逢相認;唐滌生死時的場景也借用了【再世紅梅記】的曲詞,來營造兩師徒從此陰陽相隔的無奈及十三郎不能東山再起的遺憾;他進了精神病院亦要教病友做粵劇;後來他流浪街頭,還是曲不離口:「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唱盡他晚年時對生命的體味等。杜國威巧妙地將粵劇與故事發展纏結在一起,發揮了藝術效果。



劇作家的抱負
在戲中十三郎對薛覺先說:「我所寫的都是有情有義之詞」;又在怒責任惜花時大喊:「編劇就是要寫一些教化人心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堅持和執著,加上他的恃才傲物,成就了那句「天才永遠不會與世俗妥協」,最後鬱鬱而終。他教導徒弟唐滌生時說:「要學了我的東西,然後化做自己的東西,這樣才會出人頭地。」便是他對後繼者的祈望。在患精神病時他說:「那些不懂編劇的人就要殺!」則是他對那些失卻良知而去寫壞人心術故事者的控訴。唐滌生也曾這樣說:「一個好的劇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賞。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戲,沒有人會忘記,這就叫做文章有價!」唐滌生死時才四十多歲,死去多年,仍然受到推崇,到現在他所編寫的劇目仍不斷上演,可真是文章有價!

這師徒兩人對編劇工作都懷有不同抱負,杜國威要借他們的說話表達自己的心聲嗎?可能在創作過程中是有一絲絲這樣的野心,只是現實中……就以這戲開始時那場十三郎報警的一段,最初香港話劇團的舞台劇版本十三郎說:「一只鞋被毛澤東偷了,另一只被蔣介石偷了,中國人的鞋全都被偷了。」後來重演時改了:「左腳的鞋給國民黨偷了,右腳的鞋給共產黨偷了。」;後期春天制作的舞台劇版本和電影港台版本改了:「左腳的鞋給英國人偷了,右腳的鞋給日本人偷了」;而內地的電影版本是說:「左腳的鞋給漢奸搶了,右腳的鞋給走狗搶了」。此外,幾乎所有舞台劇和電影港台版本,都交代在大陸解放時,南海十三郎被送返香港的原因,是怕他胡言亂語會得罪共產黨;唯獨電影內地版則需要改為香港醫療較好,送他來醫治精神病。由此可見要當一個不願早癲、早死的天才,還是要有某程度的妥協。片尾出現了一句字幕:「與全港編劇共勉」,香港的編劇怎麼樣?這個共勉不該只是給編劇的吧!



人物
 
【南海十三郎】的人物眾多,杜國威寫十三郎的才情橫溢、狂傲漫罵、聰穎敏銳、固執不屈、忠肝義膽、專情重親、惺惺相惜等,寫得絕妙、立體而淒迷。從孩童時代的逆天而行至大學時對愛情的迷痴;由一曲成名的得意尖酸到抗戰勞軍的不平則嗚;再是才華遭棄、不甘妥協而淪為流浪漢,最後瘋癲孤苦、情去親逝而凍死街頭。將一個天才的傳奇寫得活靈活現,尤其寫他與父親的骨肉親情,與唐滌生的師徒情義,與薛覺先的知遇恩情等最令人動容。除此以外,其他角色如馬老大的兩個傳話人、任惜花、劇團老闆、導演、酒樓伙計、司機、和尚等都是那些典型趨炎附勢的角色,沒有驚喜之筆。至於新靚就、三姨太、梅仙、福來、Lily、錦棠等是很討好的角色,可惜寫得較為平淡,刻劃不夠深刻,只成了十三郎的陪襯品。不過,這畢竟是南海十三郎的傳記!



緊纒心內的身外物
一齣好戲的劇本除了情節、人物外,一些道具、擺設等物品的設計,對故事的敍述和發展有著關鍵情的影響。十三郎對Lily的痴,可以表現在那副彷彿已經成為他五官一部分的眼鏡上。Lily曾經稱讚過他這副眼鏡,於是他誓言一輩子都配戴著它,因為這副眼鏡代表他的愛情夢。後來在他潦倒的時候重遇Lily,當時他被她的坐駕所撞倒,連眼鏡跌在地上。她是結了婚,還不認得他。眼鏡碎了,愛情夢也破了。然而,他還堅持配戴那副剩下一邊玻璃鏡片的眼鏡。最後這副眼鏡變成他主道和了解世情的工具,當他想要看清楚的時候便用有玻璃鏡片的那邊去看,當他不想看的時候便用沒有玻璃鏡片的那邊去看,他認為世事看得太清會很痛苦的。就因為他痴,所以他才苦。


十三郎流落街頭時還有兩件寶貝攜帶在身:其一是一大卷報紙,他每日都會把看過的報紙捲起,一層層的捲上去,日積月累,那卷報紙變得像大鐵管般粗重,他卻每天歡歡喜喜的背在肩上。報紙記載了每日這世界發生的事,也代表了這個世界。他雖被世俗排擠,但他仍要掌握世情,才可飄然在俗世之上,充分表現他的狂傲風骨;其二便是一張在紙角寫有「雪山白鳳凰」五個字的白紙,他以此五個字取代先前名噪一時的五個字藝名「南海十三郎」,此時的他精神狀態不穩,腦子一片空白,再也寫不出什麼。但他仍緊握白紙,表示他對寫作仍懷有祈望。畢竟鳳凰經火後會重生,他是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可惜這張白紙最終還是只得「雪山白鳳凰」五個字而被用以蓋在他的臉上,伴隨他離開這個使他半生尊榮,半生癲狂的人間。編劇運用眼鏡、報紙和白紙等這些身外物來表達十三郎緊纒內心的“執”,非常絕妙。

  



「講古佬」講的故事
電影用半紀錄手法去講故事,結構緊密,首尾呼應,爽快俐落,人物、情節均交代得有條不紊而有張力。以廟街賣藝的形式開始,更能帶出一個傳奇的氣氛。然後「講古」地點由廟街講到去警察局;故事由十三郎的出生講到離世。「講古佬」的出現幫助了中間一些未能用畫面交代的情節,交由他來演繹,比傳統上用旁白帶過的方式高明得多。而且這個「講古佬」不單是在講別人的故事,原來他也是故事中的一角,故事最後用畫面交代,揭露他就是在十三郎瘋癲時期,曾與十三郎相處的那個小乞丐,如此便不用硬說對白去交代。

另一個高明的手法,便是當他離開警察局前說:「一個潦倒編劇在說另外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他也是一個編劇嗎?小時候與十三郎的奇遇成為他日後當上編劇的伏筆嗎?他又怎樣淪落到做廟街的「講古佬」?這個潦倒編劇是傳奇中的另一段傳奇……劇終前還有一超水準的高明表達,「講古佬」穿越一群流浪者和仿似精神錯亂的都市人,看來這些人中,也會有十三郎一樣傳奇的人罷?最後,他遇上一個貎似十三郎的長髮音樂家,然後著迷似的緊緊尾隨。也許,一個新的傳奇又開始……



後話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對南海十三郞這個人有這樣的屬靈感慨,戲中有一段說十三郞的姪女梅仙(即粵語片女星梅綺)要帶他返教會,被他語帶嬉笑的斷然拒絕,後來他還到了寶蓮寺掛單……我想當時他若肯返教會;他若肯接受耶穌做他的個人救主;他若成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也許他往後的日子便不會這樣潦倒……也許他以他的刀筆去寫盡挑起人心靈需要的說話;也許他以他的傲慢去挑戰屬靈的惡魔;也許就在那個年代已經有福音粵劇……也許……



    後話的後話,南海十三郎是信主的,只是戲中沒有交代而已!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1854302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