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好書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好書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阿麑的文章:好書-- 吳羅瑜著《是非黑白》


好書好書


《是非黑白》吳羅瑜


《是非黑白》是由吳羅瑜女士將十篇論文輯集而成,論及今日基督徒與倫理問題的作品。吳女士以「基督教倫理的本質」、「舊約倫理的疑難」及「基督徒生活的倫理」這三個專題引導讀者來探討基督徒的倫理問題,其中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原則、舊約的疑難及日常的例子等,在同一個主題上,透過不同筆者分享他的經驗或研究,從而提供給讀者較多面而立體的資料來看這些專題。


基督教倫理的本質
首先談論基督教倫理的本質,蔡元雲醫生在〈基督教倫理的特色〉一文中指出基督教倫理的來源是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所以人的活動要配合神的旨意,這是一套啟示的倫理;而基督教倫理的領域是超越行為以至進到動機的生活、是超越時間以至進到永恆的價值觀和是超越身心以至進到靈界的需要,這是一套全面的倫理;基督教倫理的內容則是強調責任和關懷社會的,這是一套愛的倫理。他還引用主耶穌的說話:「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要愛人如己……」(聖經‧馬太福音廿二37-40)作為基督教倫理的總綱。

還有,卡爾.亨利(Carl F. H. Henry)博士在〈基督徒的個人倫理〉一文中指出基督教倫理正受到現代人的自我標準所挑戰,基督徒也像世人一樣陷在道德淪亡中。因此,他重申我們所傳揚的是一個能以改變生命的福音;又警告那些容讓罪的教會;更語重心長的闢述神對我們的愛,正是這分愛使我們願意放下自己,去遵行神的旨意,以至我們能擁有聖靈所結的果子,活出基督徒獨有的美德,這樣我們便會越來越像主耶穌了。

此外,馬鴻昌博士在〈基督徒、教會與社會〉一文中指出基督徒個人倫理與教會倫理的關係,從而引申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他特別要澄清兩個因素:其一是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倫理原則的區別,尤其是在信、望、愛三方面原則上的差距。其二是現代與過去環境的相異,就如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和個人倫理與群體倫理的關係等。他並提出一些建議盼望基督徒能將信、望、愛的倫理原則應用到教會和社會的團體中。

我十分欣賞蔡醫生對基督教倫理特色的概括介紹,基督教倫理確實不應該光是讓基督徒傳講、研究或羡慕的理論,它是要基督徒付代價去實踐,然後能以讓人觀看而驚訝和體會而感動。只是,我們該如何活出這些特色呢?卡爾.亨利博士補足了在這方面的需要,使讀者曉得實行的動力來源是神。不錯,聖經說:「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腓立比書一20-21)所以基督教倫理的唯一出路就是基督徒要認真的活在神的愛中,不斷被祂變化和模造,最終能成為一個貫徹持守神所交付有關道德倫理準則的人。至於馬博士所說的就是基督徒在這世上的任務,也正是他們的使命。我想現代的基督徒並不缺乏「知」這些道理的渠道,乃是沒有決心「行」出來,就算有決心要去「行」,卻會感到沒有能力吧!因為他們總愛靠自己的聰明才幹,而不肯謙卑倚靠神。


舊約倫理的疑難
接下來要論及舊約倫理的疑難,威廉.格連(William Brenton Greene, Jr.)博士在〈舊約的倫理〉一文中釋述了一般人反對舊約倫理的誤解,使讀者明瞭舊約聖經的作者是如何描劃神的,那個年代的語言、思想型態等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表達;他亦釐清了神對人的道德要求並未因時代改變而有所偏差,無論是舊約或新約時期,神的道德標準都是一樣的;同時也釐清了詩篇中運用寫詩的創作技巧,故不可把當中有關詩人對神、對人或對事物的感覺或情緒發洩一概當作真相般看待;他並重申神的主權、公正、理性、憐憫和善行等,來說明在舊約時期神吩咐以色列人對敵人執行某些滅絕政策上的合理性;而舊約聖經中,神以從者有獎、不從者罰的利誘嘉許方法來推薦和實行祂的要求,這是正確的、適宜的和具鼓勵性的措施,使當時的人被激發去學習順服神和建立良好的德行;他又指出舊約聖經中的猶太人是神獨特的子民,是作為神在地上的特別代表,但這並不表示祂不會透過他們把福氣帶給所有的人,也不表示祂不愛所有的人,更不表示祂不公正的對待所有罪人;他證明在舊約中有對神位格的強調、對神聖潔的強調、對人位格的強調、對邪惡切實的看法、道德生命的內在性、信心為順服的根源、洋溢未來的指望、把救贖和當中的道德新生看做全世界的事、倫理的漸進性、充滿人道和愛的精神等,這些都表明新舊約之間並不存在教訓的矛盾和道德上的抵觸。

此外,鄺炳釗博士和馮蔭坤博士在〈三個難解的舊約倫理問題〉一文中解答了三個舊約中最令人迷惑的難題:多妻制、滅絕敵人和亂倫。兩人分析舊約人物多妻的原因、結果和實況,並強調聖經沒有表明贊同多妻的原因,反而記載了多妻的痛苦結果,事實上當時絕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的;他們同時也分析了舊約中有關以色列人滅絕敵人的背景、界限和原因,這都是以色列人遵照神所吩咐而行的,而神的命令是有範圍或界限的,那些神指定要滅絕的都是罪大惡極的、是會讓神的選民以色列人被污染的,所以絕不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濫殺無辜;至於亂倫的事,那些事記載在聖經裡並不表示神贊同亂倫,相反祂要以色列人禁戒不作。所以他們寄語讀者看舊約聖經時不能斷章取義,反要以所記載的事為前車之鑑和逐步深入研究,才能通曉舊約聖經的整體性、忠實性和漸進性。

上述兩篇文章確能對解答舊約倫理的疑難起了作用,其中某些疑難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也未曾有人與我討論過,那些都不是我的問題,我就當作是一種見識。不過,我想人果然都是虛謊的,他們為了自己不明白的和誤解的去質疑神的道德判斷;又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舊約聖經的倫理標準。說穿了還是「心」的問題,一個良心無虧、信心無偽又清心無過的人是不會輕易被這些所謂疑難影響跟隨神的決心。那些對舊約倫理問題的關切是竭力尋求神?還是旨在攻擊聖經或不懷好意?總之不要被這些疑難牽著鼻子走才對。也有某些疑難是我過往看舊約聖經時遇到的問題,當時透過教會弟兄姊妹的講解和自己查考解經書,總算明白過來,但我更多是直接的問神,而神總會指教我的,祂總不會讓祂的聖言被人誤解的。


基督徒生活的倫理
最後要談論到基督徒生活的倫理,許道良博士在〈處境倫理主義簡介與批評〉一文中介紹了處境倫理主義的背景,讓讀者知道它是如何受二十世紀的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和世俗化神學(Secular Theology)等神學潮流所影響;他亦提出其中的四大前提及六個命題,前者為:實效性(Pragmatism)、相對性(Relativism)、獨斷性(Positivism)和重人性(Personalism)等。後者則為:每樣事情都以愛來權衡其價值、愛從此取代了律法、愛與公平是同樣的概念、愛與喜歡不可混為一談、可採用任何步驟達到愛的目的和愛的抉擇是受處境所指引等;同時並指出處境倫理主義的貢獻和弱點,前者為:對嚴守律法者的提醒;關心倫理抉擇對人的影響;企圖將神學與倫理打成一片和使用一般人都能明白的語言等。後者則為:對神的觀念太含糊、對人採取太樂觀的態度、太強調愛反而忽略了愛的內容、沒有分辨禮儀上的規例與道德上的律法、將基督教或聖經的標準降低以迎合時代的潮流與傾向和忽略達到目的的方法等。他的結論是當人在神的旨意中行走就是他最能夠活出他生存的目的與意義。

其次,余達心博士在〈死刑〉一文中嘗試從人文(Humanity)和聖經兩個角度來看死刑。在人文角度方面,他認為反對死刑的理由乃基於相信人性本身是善良的;並指出死刑在人的極限內,是一種絕對的判決,否定了生存的價值;我們可以為社會秩序的緣故去執行死刑是基於社會的敗壞與暴行的嚴重性及普遍性;而死囚的罪行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意識有密切關係;死刑的存在對市民極可能是一種不良的提示作用和死刑可能使無辜者枉死而無法挽回。在聖經角度來看,他提出一個不服在神權柄下的社會到底有沒有資格去坐在神審判的位置上作絕對的審判?一個支持死刑的人到底有沒有絕對的遵守摩西的律法?那對於耶穌論及律法的片段有什麼意見?他又說明我們不能以執行死刑來除去當中的罪或藉以消解神的震怒;並表明十字架的意義:是神絕對的審判與刑罰,但也是神無條件的赦免、救贖及醫治,是一個以愛為依歸的刑罰。總的來說,就人的情理和聖經的教訓,廢除死刑是值得我們慎重思考的課題。

再者,周永健博士在〈基督徒對死刑的看法〉一文中探討了七十年代中期香港社會與死刑的問題與一般贊成及反對死刑的理由,對於當時社會所持這兩方面的意見,都顯得各有理據。然後,他也引用聖經的教訓使讀者除了考慮社會倫理因素外,也要曉得聖經在這個問題上是如何教導的。就如在摩西的律法與死刑這點,那時是容許執行死刑,更明文規定是怎樣的案情才會判刑,只是舊約的條例在現今是不能全部應用的;至於挪亞的約這點,之前神保護了殺人的該隱,卻用洪水毀滅了挪亞那一代的人,只救了挪亞一家,還與他立約。同時,神亦立了一個原則:「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創世記九6);再看新約的教訓,「在上有權柄的人,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馬書十三1)說明我們該尊重政府的法律。所以,死刑是可以執行,但應該由政府官員去執法。

還有,蔡元雲醫生在〈現代性倫理問題〉一文中指出性並不是單指男女間的肉體關係,還涉及人的性格、兩性的角色、社交、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他申明性的正面意義:性是神的傑作、性使人類繁殖後代、性象徵夫婦間無保留的委身及完全的結合、性是兩性間有力的溝通媒介、性帶給人身心的享受等。但一般人總把性看成難以啟齒的禁忌,每以壓抑、自瀆、解放、昇華等方式解決性慾問題。他提供了兩個聖經教導使讀者作為處理情慾問題的指引,就是禁止或嫁娶。保羅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歌林多前書七8)而面對現今社會各種形式的婚前或婚外性行為,他重申婚姻的神聖,使讀者回到婚姻的真諦,明白性最高境界是絕對的聯合,這也是婚姻於夫婦間的恆久關係。

此外,陳喜謙博士在〈基督徒事奉的倫理問題〉中帶出兩個有關的問題:其一是為什麼我們事奉神的人要注意倫理問題?這是關乎神的名聲、世人的福祉和我們將來要得的賞賜關係。其二是為什麼基督徒在事奉神的時候,會在倫理道德上出毛病呢?這是由於我們貪功好勝、缺乏信心和無知。因此,他特意就推介工作、金錢的使用、版權法、誤人公事、公開批評和傳福音的倫理等幾項事奉作出討論,提醒基督徒要更注意事奉的倫理標準,好榮耀神的名。

論到基督徒的生活倫理問題,不是以上五篇文章的內容所能涵蓋的。對我而言,所謂處境倫理主義是我看這本書才認識到的課題,實在了解不深。若單就許博士所論,便是一種將處境倫理抬高於基督教倫理之上的主義。那麼我們要變成一個口裏認自己是基督徒,心裏卻相信並實行處境倫理主義的人嗎?這種態度是絕不可取的。至於有關執行死刑的問題,余博士和周博士的論說都以反對或贊成為方向,我卻不以為然。因為應否執行死刑是關乎社會倫理或政府政策層面的事,是反映每個地方對罪和生命價值判斷的指標,可以說並沒有普世標準的,還是該尊重當時當地的法律。何況在人倫道德方面,人該為自己所作的事負責;在基督教倫理方面,我們都該相信人將要面對的永死或永生,才是基督徒要逼切關心的問題。關於性這個話題,在華人教會中真的是不好說的,看完蔡醫生的文章後,我較前更認真的看待這事,雖說性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焦點,但性在我們生活上有著正面的激發和負面的破壞,這都是不容忽視的。而對我最有啟發性的要算是陳博士對基督徒事奉的提醒,我們推介事工的目標是要怎樣可以多得支持和獲得了多少支持嗎?我們在金錢的使用上會顧及這是信眾的血汗和愛心的果子,亦是屬於神的嗎?我們有權以事奉神為藉口而擅用別人的東西或侵犯別人的權益,對版權法視若無睹嗎?我們要當一個經常輕忽承諾而沒有完成所交託事工,以至誤人害事的基督徒嗎?我們在教會中作公開批評到底是對或不對?我們自己得救了,卻不肯去傳福音,或去傳一個不完整的福音(這包括悔改與跟隨的決心;對神大愛的回應和對罪的自責;以及覺悟來世的權能等),這算是一個事奉神的人應有的道德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反醒的。


總結
當然,基督教倫理問題不僅只有這書中提及的三個範疇,但我們撫心自問,可能在其中一個範疇中的一個小題目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說會做好。我們非但未能為鹽為光的去影響這個世界,反而常被這世界之風吹來風去,用許多人的道理來代替神的倫理。普遍來看,現今的基督教倫理在教會中也只是在「講」的階段而已,教會無力推行,信眾也無力實行,基督徒還是要繼續的學習,盼望那不是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的罷!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85076905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好書: 霍玉蓮著,《心理與心靈的重聚》

好書好書




霍玉蓮著,《心理與心靈的重聚》


簡介
霍玉蓮女士以五年時間完成這可算是華文第一本探討心理和靈性輔導整合的書,她將心理學發展史、教會發展史、靈修史、中國及歐美文化史、神學與心理學等整合,再以婚外情個案作演繹。全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脫鈎的記號”,呈現心理與心靈脫鈎的現象。第二部份是“為輔導心理學把脈”,嘗試由佛洛依德至後現代米高維等心理治療學派背後的意識形態、人觀或世界觀等作出評核和檢視,再深入探究心理輔導學說的核心學術概念。第三部份是“心理和心靈的重聚”,提出一套以耶穌基督為依歸的心理輔導學說前題和守則的‘立體迴環’五條進路。最後便是作者對教會及教會輔導中心的一些叮嚀和勸勉。


心理學誕生的搖籃
原來心理學(Psychology)是指靈魂的學問或心靈的學問,但現代心理學都是在研究人的腦袋、行為和情緒的。而現代主義的「人類無敵、科技至上、理性萬能」認為只要滿足人類基本的需要,便能達致心理健康;若能發揮人類內在無窮的潛能和無限的資源,便可以自我實現。於是將心理學理論一變為宗教信仰;卻將人類心靈或靈魂的世界改稱為潛意識;將人類的情感流露改稱為情緒。此外,「自由選擇」的學說中,指出「為後果負責」是道德價值觀範圍的事,無法客觀的驗証,這無疑將心理學置於人倫道德之上。那些在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下成長的心理治療師,更會讓案主行使「做你喜歡做的事」的絕對選擇權。就連家庭治療也同時受人文主義、浪漫主義及實証主義、功能主義的影響;甚至「理性自由可以普渡眾生」的觀念在心理學界也大行其道。然而,這些終敵不過時代的沖擊,「自主與相繫」理論便借助物理學、化學及進化論的觀點去了解人生及人類情緒互動歷程;「社會退化」的研究又進一步粉碎現代主義的進步神話,而被引用到家庭治療中,強調治療師要「生命影響生命」。

發展到後現代主義,連理性、科技和客觀現實也受到質疑,又不願面對歷史。這時的心理學家們將心靈或靈魂的學問全移交給生物學及神經系統理論接管,撇除於心理學範疇之內,於是心理學變得旨在研究處理沒有靈魂的腦袋。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活在當下」,因為世上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不變的價值、沒有真善美、沒有神。後現代的「敍事治療法」在尊重、謙卑之餘,重點在於「解構」及「建構」,即是「顛覆」當事人的意義架構,背後便是一個「沒有絕對真理」的理念。設若真理真的死亡,那文化也必隨著死亡。從上述過程中我們不難了解心理學的專長和限制。


心理與心靈可否再重聚?
霍玉蓮以許惠善的《聖經中有心理學嗎?》和柯萬的《靈性心理學》的四種整合模式,加上自己的觀點,提出‘立體迴環’的整合方向:
一.  「泛靈性化觀點/聖經輔導模式」主張心理學說應建立在聖經的根據上;

二.  「基督徒心理學模式」以聖經為標準審視每一套心理學派的前設,同時重新界定和建構一套基督徒心理學;

三.  「整合觀點/整合模式」認為神是一切啟示和理性的來源,這與理性並不對立,但對於心理學提出而聖經沒有論及的內容,該如何處理?非基督徒心理學家與聖經不符的理論和預設,可否使用其主張的概念和技巧?在輔導室中可否談及罪、信心、神蹟、悔改或拯救等?如何處理以人為中心和以神為中心的兩大整合模式間的相互矛盾?在整合的過程中,神學研究和心理學說能否保存自身的純粹而不被同化?這些都是整合模式要面對的問題;

四.  「平行觀點/分層解釋模式」是一種堅持基督教立場和使用心理學研究並重的模式。

所謂‘立體迴環’領悟的路便是一套補足上述模式的缺乏,整頓心理學知識與基督信仰間的角色、連繫、分歧和位置,就是先以耶穌基督為基石,與心理學說、實務、個人靈修、神學理解等四方面來回對談、體會、遊走,醞釀從聖靈而來的悟性。


基督為依心理治療
基督為依的心理治療,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依靠、依據、依存、依憑,與基督相依的心理治療。‘依靠、依存’是指耶穌基督為我們生命的源頭;‘依憑’即是耶穌基督為一切生命學問、知識的至高參照系統;‘依據’便是主道成肉身的生命示範;而‘與基督相依’是說輔導員必需要在心靈靜謐處,時刻與主連繫、交談,才能穿透萬物表象,解讀眾生。概括的說便是以基督耶穌的眼光和心腸去「穿透」心理學問的可取或不可取之處及人間萬物的悲歡離合;又以基督的教導運用心理學去認同人們身體、心理、心靈的貧病疾苦;再以基督啟示的道路、真理、生命去審視心理學問和人間萬象的底蘊。


教會的聲音
心理輔導是一套為了管理、修補、創建、醫治人和社群生活而發展的學問,有些人不禁發出一個疑問,教會的立場和位置在哪裡?有些教會十分推崇心理輔導,甚至鼓勵會眾向心理輔導員求助;也有些教會十分抗拒,視心理輔導是與神為敵的學問,認為信徒只要讀經和祈禱便可解決各樣的困擾。


總結
實輔導知識與基督道理並不互相排斥,只要拿捏得宜,堅守聖經原則,再加以運用,反而可以相輔相成,使信眾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所裨益。而在過程中教會得以更深體會主如何為教會焦急;並甘願回轉到起初那份對神的單純、直接和感悟;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並運用所得的學問和知識服侍這世代的人。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94353297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 蘿莉‧白‧瓊斯(Laurie Beth Jones)的《耶穌談領導》

麑的文章
蘿莉瓊斯(Laurie Beth Jones耶穌談領導



簡介
耶穌談領導》是蘿莉瓊斯(Laurie Beth Jones)的作品,這本書還有一個書名〈健全自我與獲得人心的竅門〉,作者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演說家與諮商專家,曾被譽為德州傑出學者,但更是虔誠的基督徒和作家。她的一系列《耶穌談……》叢書,以聖經記載耶穌的生平來與現代人的工作、家庭或生活等狀況混為一談,用以提醒基督徒該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每個階段,例如:《耶穌談領導》、《耶穌談成功》、《耶穌談生活》、《耶穌談預言》、《耶穌談企業》等。


現特別一談《耶穌談領導》,瓊斯根據聖經對耶穌平日行為舉止的記載,整理出耶穌的修身與領導風格包括:自我掌控的能力、付諸行動的能力及絕佳的人際關係。她為在職人仕找出將古老智慧應用於現代的事業中,希望能幫助讀者掌握前述所謂「管理風格」的三大能力,成為一個具備耶穌風格的領袖。



文章風格
書中瓊斯在每項管理風格中,以廿多至卅多小段文字來闡述。初閱讀時覺得有點像看散文,文章結構頗為鬆散,難以聚焦在主題上。不過這種形式的設計也有它的好處,就是一小段的簡單文字,閱讀起來較輕鬆,不像那些長篇累贅的賣弄文字,反而言簡意賅的有一種簡潔討喜的吸引力。而且每一小段文字都帶出一個小主題,若好好仔細思量,每個小主題足可以發人心醒。



反思與感悟

自我掌控的能力
要自我掌控得宜,首要的是認識自我,這書的第一段小文字〈他說:「我是……」〉是帶出耶穌作為領袖的一個重要性,就是祂全然知道自己是誰,包括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等。這無疑給我一個很好的提醒,為什麼我總是容易在某些試探上失敗;為什麼我總是容易被一些次要的事霸佔心思;為什麼我總是錯失良機而後悔;為什麼……還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身份不夠認識,這裡的身份當然是指屬靈的身份,作為一個基督徒,卻在許多時候忘記自己是神的兒女;忘記自己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忘記了主已經復活了,現在坐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忘記了……我們都掌握不住自己的心懷意念;也掌管不了自己的言語行為;最終連自我掌控的能力都不足,也枉說要成為領袖。


〈他對目標有熱烈的許諾〉一段正指出耶穌的人生,絕對反映祂要完成使命的決心和投入救世大功的熱忱,不輕言放棄。我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十分安份的過活,沒有什麼理想或人生目標。就算信主後也不見得有熱切的追求;沒有想過能為神作什麼,總是不大相信神會大用自己。可是我終於明白必須要為自己屬靈生命加添動力,不是只有某些人才有人生異象,而是神已經將祂的託付給與凡信奉祂的人,而我們都該和都能全然的獻上身心,為所交託我們的盡心竭力,讓我們的熱誠影響身邊的人,像我們的主一樣。



付諸行動的能力
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五章17節)所以作者提到〈他付諸行動〉。不錯,耶穌從天來到地就是一個行動;祂傳道、救人、醫病、趕鬼也是行動;祂走上十字架更是一個行動……透過這等行動,我們明白神對人的愛;也體會神的權能和榮耀。所以作為跟隨祂的人也理應作事,也該相信能作比主更大的事,因為「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章13節),那不是我的能力,而是從神而來又住在我裡面聖靈的能力。也許我該起來實現主給與自己的夢想,還要在實行中經歷主藉聖靈同在的大能大力,然後才能帶領別人去經歷。

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十八章19-20節)主總能兌現祂的承諾,〈他與門徒攜手合作〉一段便講出會與門徒一起完成事工。作為一個屬靈的領袖,總不能以為單憑一己之力便能成就主的託付,他必須要有能以交付的人,讓他們互相配搭、彼此服待、成為自己的同工,去分工合作,當然仍要繼續的看顧和守護他們。



絕佳的人際關係
記得在上一個有關人格課程方面的時候,學習到越是透明便越接近神的標準。而耶穌便是人格透明的好例子,作者稱〈他在世人面前是完全透明的〉,他沒有不可告人的穩私;他沒有邪念;他沒有暗藏秘密。他總是赤露敞開、光明磊落的表達;打開心門的、完全的與他人分享祂的心事或神的計劃;祂不掩飾恐懼、憤怒、傷痛或快樂等情緒,耶穌總是以赤子之心與身邊的人相處。所以除了那些假冒為善的宗教家或死不悔改的人,無論是知識份子,市井之徒、罪犯、貪官、智者、敬畏神的人、妓女……都樂意跟隨祂。就是祂這份在人群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顯現祂非凡的風範。我不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也很害怕在人群當中的不自在,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在某程度上要保護自己,耶穌活在人群中的生活正是我所羡慕和需要學習的。


耶穌重視與人的關係,祂願意花時間與他們相處;祂為他們祈禱;祂服待他們;祂為他們辯護;祂視他們為神所賜給自己的禮物和最偉大的成就……。神計劃的核心從來就不單只是耶穌,還有神所愛的人,所以祂不能沒有我們。而我們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聖經明言我們要彼此相愛,還要相愛到合一的地步,所以我們更不能沒有弟兄姊妹,我們是彼此需要的。尤其是在這埸屬靈爭戰當中,神是要我們一起配合祂的戰略去對付那屬靈惡魔。主耶穌本來自己就是王的了,但祂卻要等著與我們同坐寶座,所以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直到爭戰完畢,與主一同作王的那日。這就是神萬世之前的心意,正如書中最後一小段的主題所言〈他知道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除非我們一齊贏〉。



總結
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算不得什麼領袖,跟隨他的門徒也都不算是能人,他們有魯莽的、有怯懦的、有不貞的、有多疑的......,但最終耶穌卻能帶領他們實踐使命,連死都不能阻撓他們。聖經形容耶穌無佳形美容,卻能散發出一個偉大領袖的魅力,直到今日愈來愈多的人相信和跟隨他。只是我們是否願意被神塑造成為合祂心意的用人?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60773101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阿麑的文章: Donald Capps的《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

麑的文章: Donald Capps《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




(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 Reframing:A New Method in Pastoal Care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


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甘東農(Donald Capps)是普林斯頓神學研究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ty)牧養神學教授獲費梅斯教席,是一位學者、作家及教會牧者

是一個非常多產的作家,他個人的著作、與別人共同撰寫的、編輯或合編的,共發表了一百多篇的文章、幾十種類型的書籍及期刊評論等。[1]《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便是其中的精彩作品之一


書本簡介
《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一書,曾2007年由基督教出版聯會主辦的第三屆金書獎中獲頒發“翻譯教會事工類金獎[2]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對這書作精闢的簡介:作者把「易構法」(reframing)應用於牧養輔導中,透過查考約伯的經歷、主耶穌的比喻和醫治,建構其中聖經基礎。全書除論述聖經基礎外,作者依次說明易構的基本法則、轉變理論、在輔導上的策略和技巧,以及一些個案研討,目的是要叫受助者的「意義架構」改變過來。[3]



易構
本書的系列主編關瑞文博士根據帕洛阿爾托學派(Palo Alto Group)的經典著作“Change-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的理念將“reframing”翻譯為易構。即是書中所說的:「轉變經驗者對此事物之觀點,同時把此事物放在別樣的合宜架構中,以致該事物的意義被徹底改變過來。[4]

易構的方法
甘東農一開始便以亙茲拉威克韋克蘭和費殊的兩類轉變和四種步驟來釋述易構計劃的治療方法,所謂兩類轉變:即一階轉變和二階轉變。[5] 而兩者間的基本劃分就是困難(difficulties)與問題(problems)的不同,困難是存在的一個事實;問題則是對困難的錯誤處理所造成或持續的處境。他認為都可以透過簡化(simplification;內攝的烏托邦主義(introjective utopianism)或外投式烏托邦主義(projective utopianism;及內在弔詭(paradox)等情況處理。

二階轉變可透過易構處理困難或問題,當中有四個特徵[6],分四個步驟進行: 步驟一是用具體的措詞給困難或問題下定義; 步驟二是調查一直沿用的解決辦法; 步驟三是清楚地解釋想要達至的實際轉變;第四便是制定及執行一個帶來這種轉變的計劃。

易構其實是一套使人心存盼望的藝術,要憑信心打破先入為主觀念,從而邁向廣闊潛在的理解力,最終達至識別動機、需要、渴求或意圖,藉以發展嶄新而有效的輔導方法,在重組經驗時,以新的學習和經驗來取代有問題的行為、感覺和思想。[7]


易構的技巧
現時已發展一系列易構法的技巧來協助牧養關懷和輔導等工作,就如弔詭意圖法(Paradoxical Intention)、建構的混淆法(Confusion)、張掦代替掩飾法(Advertising Instead of Concealing)、比洛克策略(The Belloc Ploy)、“你為甚麼要轉變?”技巧、擺低姿態法(Benevolent Sabotage)、虛假選擇法(The IIIusion of Alternatives)、提供一個更差選擇法(A Worse Alternative)、再標籤法(Relabeling)、先發制人法(Preempting)、配方法(Prescription)及投降策略(The Surrender Tactic)等。[8]

輔導員可運用這一系列的易構法協助打破僵局和帶來改善的方法,但不能用以擺佈或操控別人,稱職的易構者是要幫助受助者解結,活得更精彩和豐盛。[9]



易構耶穌的職事
甘東農透過查考主耶穌的比喻和醫治及約伯的經歷,闡釋了易構與牧養的關係及如何把易構法應用於牧養輔導中耶穌職事起初的宣告(路四16-30[10],便顯示祂創造了二階轉變的期望,祂在往後的教導或醫治,都是易構本質的不同體現而已:其中有耶穌比喻中的易構、敍事者宣稱的易構、由人物衍生的易構、看似不行的易構、透過治療行動的易構及現代連繫等,祂還藉無法顯出易構的比喻來喚起易構。[11]

從耶穌的職事中,我們不難發現易構的重要性及箇中要點:首先要認清受助者看事情的固有框架;其次是易構是可以有多於一種作法的;還有就是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也會帶來戲劇性改變;再者,受助者也會制定自己的易構;最後,耶穌的比喻和治療故事,能幫助牧者去思考他們的易構。[12]



約伯朋友的輔導模式及其不足
約伯遭到兒女死去家財盡失身患惡疾的災禍更痛苦的是與神的關係出現問題甘東農引用 候活.祈連堡(Rev.Howard Clinbell)在《牧養與輔導》一書中提出的支持式輔導法、危機輔導法、以及倫理、價值和意義輔導法,分析約伯三個朋友運用這三種輔導方法,希望協助約伯走出困局,但結果不只是無功而還,當中還看到他們神學理論的缺欠。

以利法的支持式輔導法
所謂支持式輔導法是一種以行為取向、涉及輔導活動及小心運用權威的方法,輔導員透過七個步驟[13],以答問形式,運用指導、資料、肯定、啟廸和計劃等鼓勵或勸阻某種行為模式,從而幫助受助者得到力量和正確觀念,去使用其心理及人際關係的資源。以利法便以這方式來與約伯展開對話。

以利法建構了一種支持性的氛圍,向約伯傳遞著支援、啟發和指引[14]。隨後以利法認同約伯的無辜,鼓勵他向神講述他的案情及憂慮、恐懼的感受[15]。跟著以利法提議約伯回想他在絕境中性命猶在的安慰,並反省他所受的痛苦可是神的管教和仁愛的警告?[16] 以利法是以肯定的態度幫助約伯建立自我防衛系統,在過程中沒有挑戰他自義的觀點,相信他凡事正直。以利法的輔導目標或尋求的轉變,便是要幫助約伯重拾他對神的信心。[17] 以利法唯一向約伯提議的行動便是向神陳述,最後以利法以宗教性的言詞語調,向約伯送上祝願,盼望他曉得其生命的意義及以嶄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遭遇。[18]

七個步驟完成後,約伯並沒有得到幫助,反而對神產生憤怒,究其原因在於支持輔導法的神學理論神是值得信賴的。這對於信心已經動搖的約伯,是難以接受的。約伯的經歷讓他對神重新識別,這是以利法所不認識神黑暗的一面。輔導員持著與受助者不同的立場來開始對話,是很難建立互信的輔導關係的。


比勒達的危機輔導法
甘東農分別介紹祈連堡修訂鍾斯(Warren Jones)模式的ABCD危機介入法[19] 和斯通(Howard Stone)修訂史偉澤(David Switzer)模式的C-F-C-F模式[20],強調危機介入是要讓人認清問題,專注可行方法,作出行動及評估行動,最終目的是要受助者不要選擇坐以待斃。

約伯的另一朋友比勒達便是以危機介入法與他展開對話。他與另外兩人主動探訪約伯,在以利法與約伯對話期間一直保持静默,沒有附和以利法的論點,讓他仍可保有與約伯接觸和聯繫的機會,繼而建立關係、認清問題、疏導情緒等;下一步便是努力專注問題,指出約伯的兒女可能犯上觸怒神的罪行,而招徠現在的惡果[21],這是要轉移約伯將苦難歸因於自己錯誤或神不公平的迷思;接下來他提議約伯作出能力範圍內的行動到神面前為兒女懇求饒恕,從而開展人生新一頁[22],這便是斯通模式的進路。[23]

但約伯拒絕了比勒達的提議,危機輔導法宣告失敗。原因除了比勒達過分的教條傾向和對抗性外,在神學方面,他並沒意識到約伯與神的關係已經起了變化,他的盼望已轉到新的救贖主。[24] 此外,危機介入以轉移罪疚的神學假設也欠說服力,輔導員若硬要將受助者的問題當過失或罪疚來處理,失敗是可預期的。


琑法的倫理、價值和意義輔導法
祈連堡的倫理、價值和意義輔導法主體是正視罪的問題,在輔導過程中除去受助者的罪疚感及建立良知,故他解釋良心問題[25]和辨認對罪
神經過敏的情況[26]。而治療過程可分面對、懺悔、饒恕補償或改變破壞性行為及復和等五個階段。

琑法首先直接指控約伯‘自以為義’和‘自以為神的受害者’的罪,[27] 讓他面對自己的問題。並開列對應五個階段的條件,勸他到神面前承認自己罪,以便重得神的祝福,過安穩日子。[28] 約伯當面拒絕認罪及堅稱自己無辜,表達對生命感到了無生趣,[29] 這更反映他自我價值和意義的真空,而琑法卻忽略了。而神學論點是假設受助者的問題根源是犯罪。琑法錯斷了問題,自然也用錯輔導法,導致復和五階段失效。

總而言之,在苦境中的約伯需要對自我、神觀、世界觀有新的認知,三個朋友的輔導法未能滿足他的需要。這時易構法可以幫助他以另一角度審視他的失去和苦難,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可以明白神要他認識的東西。[30]

上帝的作為二階轉變的易構
終於神的介入讓約伯得以轉變,甘東農認為神是在運用易構法。神在第一次回應中轉移約伯的焦點,不討論他的苦難、罪過和申訴,反而透過弔詭的比喻[31] 來肯定約伯的正直及表達對他的接納和認同。這是神使用減少反省法[32] 去修復約伯因過度反省而帶來的失望、絕望和對生命了無意義的感覺。同時神在開首向約伯發出一連串有關天地創造和大自然的問題[33] 去干擾約伯原來的情緒和思路,讓他能把神的說話聽進去,這便是混淆法[34] 的作用。神還甘願放下姿態,與約伯面談,使約伯放棄斷言和反抗的態度,這是使用了擺低姿態法[35] ,如此神得以繼續祂對約伯的治療進程。

在神第二次的回應中,祂挑戰約伯[36],又透過河馬和鱷魚的表述申明自己的能力能掌控一切。[37] 這都是祂延續減少反省法,使約伯不再注視自己的問題,並對神重拾信心及真知道神,[38] 最終神還是再以擺低姿態法,在人面前認同約伯所經驗有關祂黑暗的一面,[39] 同時更用上配方法[40],吩咐約伯替三個朋友代求,以鞏固約伯所得的治療效果,也為三個朋友提供治療。

神親自介入約伯的個案,證明了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經驗到神和自己弔詭的本質,是為二階轉變作出易構牧養輔導的神學核心。[41]



大智若愚的易構
甘東農提出另一項與易構相關牧養關顧模式坎貝爾(Alastair V. Campbell)的大智若愚牧養形象,[42] 認為這是強化牧養關顧的修正模式,它採取新的方法,以新的角度,甚至從神和真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於是會出現從前以為是愚拙的,現在竟成為智慧的;從前以為是合乎常理的,現在竟成為不合常理的,這樣的逆轉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洞見和感受。坎貝爾將這形象分為三個規範或層面:簡樸、忠誠和預言,甘東農將它與亙茲拉威克團隊的理論作比較認為簡單的愚拙超過簡化[43]; 忠誠愚拙超過烏托邦主義[44];先知愚拙支持弔詭[45]。而大智若愚者不會從真理面前退縮,且對生命有敏銳的觸覺,他們總樂於使用易構法去幫助神蹟出現。[46]



反思與感悟
易構是將聖經的智慧連結教牧輔導的輔導方法,也是我新接觸的課題,但至今我還是未能完全掌握。但在信仰方面卻給我兩方面的啟發,其一是耶穌的行事可以被拿來印證易構,於是耶穌多了一個輔導員的身份。

其二是我的苦難觀,一直以來我相信若不是出於神的容許,任何事都不會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應該常存喜樂面對這個充滿罪惡和不公的世界,因著我們的信靠,神對我們是只有祝福,沒有咒詛的。然而書中有關約伯的一段,讓我認識到神弔詭的一面。我嘗試以一個嶄新的角度來了解神,當然是頗為恐懼戰兢的發現:祂不會預先知會而讓試練臨到我;祂也會讓我坦露於魔鬼面前被無限次試探;衪會讓我經歷失去和不幸...也許任何我不願意的事情都會發生。

也許我該像約伯一樣需要神為我“易構”一下,便能轉變這種負面意念,畢竟對於一位在今生永恆都會相處同行的神,更多層面的認識還是必須的。




[1] 作者簡介一段參閱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nald_Eric_Capps

[2]  參閱基督教出版聯會網頁http://acp.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 Cid=275&Pid =20&Version=0&Charset=big5_hkscs&Nid=837

[3] 參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網頁

[4]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系列主編序


[5] “一階轉變發生在某個系統內,而這個系統本身卻維持不變;二階轉變則會對系統本身作出改……結果是一階改變中,愈多的改變只會造成愈多的相同;在二階轉變中,每件事情都不同,因為系統本身已經不再一樣。”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5

[6] “第一是解決辦法正是問題本身的重點;第二是經常給人一種稀奇古怪、毫無常識、此路不通和不切實際的印象;第三是決定性議題是甚麼而不是為甚麼;第四便是重點在於處境的易構。”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26


[7] 易構方法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1-29

[8] “治療某類處境所觸發的恐懼、衝動和無法抑制的行為模式的弔詭意圖法(Paradoxical  Intention;故意運用一句混淆陳述句子讓受助者更積極回應,由艾力遜(Milton Erickson)建構的混淆法(Confusion;讓受助者不再嘗試掩飾任何病徵,相反要顯明出來的張掦代替掩飾法Advertising Instead of Concealing;教導當事人向與他曾有嫌隙的人說句奉承話的比洛克策略The Belloc Ploy;激動凡事對抗的受助者去證明輔導員的錯誤,以便能走出治療困局的“你為 甚麼要轉變?”技巧;有願意採取合作態度的擺低姿態法(Benevolent Sabotage;製造假象讓受 助者以為有所選擇的虛假選擇法(The IIIusion of Alternatives;證明抱著問題不放較放手來得困 難的提供一個更差選擇法(A Worse Alternative;為受助者的某種行為或態度給予一個優於原來慣用名稱新叫法的再標籤法(Relabeling;預計受助者會反抗前先作出搶截,使他接納輔導員論點的先發制人法(Preempting;以輔導員對問題實際診斷為基礎的配方法(Prescription;還有擺出一副無助的樣子,與那種非常有主見和侵略性的受助者周旋,由希利(Jay Haley)提 出的投降策略(The Surrender Tactic)等”。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34-58

[9]  易構技巧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33-59

[10]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差遣我報告被虜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到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11] “耶穌比喻中的易構,體現耶穌投身在易構的過程中,渴望一種意義深長的改變;敍事者宣稱的易構體現耶穌提供一種框架,讓箇中行動重新被了解;由人物衍生的易構體現耶穌以故事人 物來設定新的框架去看世界;看似不行的易構體現耶穌藉那些看似無法達到易構效果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易構,指出易構可以是生死攸關的;透過治療行動的易構體現耶穌以某種行為處方去改變處境,他又把得醫治歸因於受助者的信心,他更佈置場景,以弔詭態度來對待受助;現代連繫則體現耶穌在比喻中建構了一個看待事情的新框架,也是以角色建構了新的框
   架,祂還藉無法顯出易構的比喻來喚起易構。”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 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66-80

[12] 易構耶穌的職事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 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65-84

[13] “支持式輔導法七個步驟:
   1)滿足受助者的倚賴需求;
   2)引發情緒宣洩;
   3)對處境作出客觀反省;
   4)協助作出自我防衛;
   5)改變生活處境;
   6)鼓勵作出適當的行為;
   7)使用宗教資源。”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
   道。 129-131

[14] 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 神麼.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麼 (伯四6)

[15] 至於我、我必仰望 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他行大事不可測度、奇事不可勝數
   (伯五8-9)

[16]  ……這樣、貧寒的人有指望……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 (伯五10-17)

[17] 因為他打破、又纏裹.他擊傷、用手醫治。(伯五18)

[18] 你必知道你帳棚平安、要查看你的羊圈、一無所失。也必知道你的後裔將來發達、你的子孫像地上的青草你必壽高年邁纔歸墳墓、好像禾捆到時收藏。(伯五24-26)

[19] ABCD危機介入法包括四個步驟:
    1)成功與危機者取得聯繫(Achieving contact with the person in crisis;
    2)抽絲剝繭般把問題的重點找尋出來(Boiling the Problem down to its essentials;
    3)挑戰個人在問題的某部分作出建設性行動(Challenging the individual to take constructive action
     on some part of the problem;
4)發展一套持續的成長行動計劃(Developing an ongoing growth-action plan)。”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 譚偉光譯。香港:
    基道。第140

[20] C-F-C-F模式包括: 1)接觸(Contact; 2)專注(Focus; 3)處理(Cope;以及4)跟進(Follow-up)。”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41

[21]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他、他使他們受報應
   (約八3-4

[22] 你若殷勤的尋求神、向全能者懇求你若清潔正直.他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約八5-7)

[23] 第三步驟包括建立目標提取一些有助達成目的的資源建構可行的其他出路採取行動及對行動作出反省從而修正目標。”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41


[24]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
 神。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約十九25-27)

[25]  “六種良心問題: 1)由適當的罪疚感所產生的良心; 2)被神經過敏的罪疚感所困擾的良心; 3)
    自以為義的良心; 4)缺乏適當罪疚感所造成的發展未成熟或帶有缺陷的良心; 5)缺乏適當社
   會責任和社會罪疚感所造成發展未成熟的良心;6)價值和意義空虛的良心。” 參閱
    (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154

[26]  四種神經過敏(不是真犯罪)元素: 1)不會對懺悔饒恕的過程有所反應,而是被當事人緊纒不放; 2)焦點放在一些比較無關痛癢的道德課題,或是一些幻想和衝動上; 3)其少促成一些建
    設性的改動,或在產生犯罪感的行為中作出長期的改變; 4)或會製造一些被虐傾向的滿足
    感。”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
  港:基道。第155


[27]  這許多的言語、豈不該回答麼.多嘴多舌的人、豈可稱為義麼你誇大的話、豈能使人不作聲麼.你戲笑的時候、豈沒有人叫你害羞麼你說、我的道理純全、我在你眼前潔淨願神說話、願他開口攻擊你 將智慧的奧秘指示你.他有諸般的智識。所以當知道神追討你、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約十一2-6)

[28] 你若將心安正、又向主舉手你手裡若有罪孽、就當遠遠的除掉、也不容非義住在你帳棚之中。那時、你必仰起臉來、毫無斑點.你也必堅固、無所懼怕你必忘記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雖有黑暗、仍像早晨你因有指望、就必穩固.也必四圍巡查、坦然安息」(伯十一13-18

[29] 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伯三11-13

[30] 約伯朋友的輔導模式及其不足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27-167


[31] 鴕鳥的翅膀歡然搧展、豈是顯慈愛的翎毛和羽毛麼因他把蛋留在地上、在塵土中、使得溫暖.卻想不到被腳踹碎、或被野獸踐踏他忍心待雛、似乎不是自己的.雖然徒受勞苦、也不為雛懼怕因為神使他沒有智慧、也未將悟性賜給他。他幾時挺身展開翅膀、就嗤笑 和騎馬的人(約卅九3-18

[32]  “減少反省法的策略是要讓受助者想及其他事情,因而把他們從其病徵中抽離,引導至另一些更正面的事情,這種轉向基本上包括引導受助者去想及一些期待的及能令其生命多姿多采健康的活動。”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78

[33]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罷。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你曾進入雪庫、或見過雹倉麼光亮從何路分開、東風從何路分散遍地你能繫住昴星的結麼、能解開參星的帶麼你知道天的定例麼、能使地歸在天的權母獅子在洞中蹲伏、少壯獅子在隱密處埋伏、你能為他們抓取食物、使他們飽足麼鴉之雛、因無食物飛來飛去、哀告神.那時、誰為他預備食物呢山巖間的野山羊幾時生產、你知道麼.母鹿下犢之期你能察定麼他們懷胎的月數、你能數算麼.他們幾時生產你能曉得麼 ...誰放野驢出去自由.誰解開快驢的繩...野牛豈肯服事你.豈肯住在你的槽旁你豈能用套繩將野牛籠在犁溝之間.他豈肯隨你耙山谷之地豈可因他的力大、就倚靠他、豈可把你的工交給他作麼豈可信靠他把你的糧食運到家、又收聚你禾場上的穀麼
  (伯卅八4-卅九2

[34] 混淆法是指向受助者陳述一些讓他混淆的句子使他積極回應輔導員的對話從而得到釋放和啟發能以設計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79-180

[35] “擺低姿態法是輔導員放下發號施令的位置,採取俯首稱臣的策略,坦承自己無法操控他人 的行為,透過這種默許,讓受助者察覺任何斷言和反抗都變得無意義,而變得合作。” (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180-181

[36] 強辯的、豈可與全能者爭論麼.與神辯駁的、可以回答這些罷...你要如勇士束腰.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伯四十27

[37]且觀看河馬.我造你也造他.他喫草與牛一樣...他在神所造的物中為首.創造他的給他 刀劍...在他防備的時候誰能捉拿他、誰能牢籠他穿他的鼻子呢...你能用魚鉤釣上鱷魚麼、能用繩子壓下他的舌頭麼...他打噴嚏、就發出光來.他眼睛好像早晨的光線.從他口中發出燒著
的火把、與飛迸的火星...他的氣點著煤炭、有火焰從他口中發出(伯四十15-四十一)

[38]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2-5

[39]  
耶和華對約伯說話以後、就對提幔人以利法說、我的怒氣向你、和你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現在你們要取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我僕人約伯那裡去、為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為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你們議論我、 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伯四十二7-8

[40] “配方法技巧是輔導員給與受助者一項任務,這任務可以與受助者的問題有關,也可以完全 無關,任務的目的在於鞏固受助者轉變的效果。”

[41] 上帝的作為-二階轉變的易構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71-194

[42] 坎貝爾(Alastair V. Campbell)在著作“Rediscovering Pastoral Care”裡對牧養關懷分辨出三種不同的形象:牧羊人、負傷的治療者和大智若愚者,而大智若愚者便是坎貝爾延申了法巴爾(HeijeFaber)的論點的。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97

[43] “大智若愚者的特色之一是有能力把事情看得簡單一點,過於其他人所認為的。當其他牧養模式傾向於把處境看得複雜、難解和根深柢固時,大智若愚者企圖把問題看得沒那麼難懂和複雜。真理是簡單不過的。錯誤和謬論才會毫不必要地大造文章。”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200-201

[44]烏托邦主義者堅持活在絕望的處境中因為他們深信他們的目標最終會達到; 愚者卻不是這樣,他們的堅持只因他們不認為這樣的處境有多嚴重。換句話說,烏托邦主義者忙於製造意;而愚者卻滿足於事情就是如此這般。”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203-204

[45]“大智若愚者的形象本身便是弔詭智慧與愚拙疊在一起大智若愚者展示人生每個層面的弔詭,不單在於軟弱的能力,也在於從失敗處衍生而來的成功,從步步為營所引至的危險,從答案中所隱伏的問題,從問題中所暗藏的答案,或是樂極生悲,悲極生喜等等。” 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207

[46] 大智若愚的易構一段參閱(2005)。《易構牧養關顧的新方法》。甘東農(Donald Capps)著,譚偉光譯。香港:基道。第197-211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1055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