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輔導筆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輔導筆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中國傳統與聖經的婚姻觀

中國傳統與聖經的婚姻觀

   (這篇文章是我修讀「婚前輔導」課程時的功課,對於我的觀點,導師認為是太悲觀,對現代愛情不信任。其實我只是按所領會的去表達,並沒有想太多,愛情這樣東西誰會不嚮往?其實,我還是相信愛情的。)



婚姻是什麼?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也有人說:「婚姻是一場賭博」;還有人說:「婚姻是一所密室,根本沒法讓人看透,於是,有些未婚者趨之若鶩的要擠進去,有些已婚者卻是趨之若鶩的要逃出來」;甚至說:「婚姻只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而已」等等,這些說法頗為負面無奈。當然也會有不一樣的論調,就是說:「婚姻是人生大事」;還說:「婚姻會讓人成長,使人生更為踏實」;或說:「婚姻是一個奇妙的歷程,將原本沒有關係的兩個生命,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基督徒會說:「婚姻是神所配合的」註一;又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註二 等等。然而,人們看婚姻總是像在霧裡隔著面紗看花似的,不知那是怎麼樣的花?有多少片花瓣?是什麼顏色的?是否有毒的?可以入藥的嗎?現正合花季嗎?或是許多人還未弄清楚便隨意伸手採摘,幸運的會摘得一朵好花美花,能把人生點綴得美輪美奐。相反,那只是一株爛花後果便不堪設想了。



中國傳統婚姻的社會功能

對中國人而言,男婚女嫁更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註三 這就是古人的婚姻之道,數千年來中國男女代代嫁娶,似乎都以這種純樸觀念追求並實踐所謂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婚姻生活。



結姻親

但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還帶有許多利益關係,首先是為了結姻親能擴展家族勢力,父母希望透過子女的婚事來增加自己家族的勢力,例如:皇室要維持政權或維繫邦交;為官的要博取高薪厚祿或增加政治上的實力;豪門要鞏固聲譽;富商要拓展市場等等,無不透過通婚來逹成,怎至連普通老百姓也認為能有多一門親家好作照應。所以為子女擇偶時,除了人品相貌外,便要講門戶、問家勢甚或要查三代等等,以確保婚事對自身家族無損而有利。


求內

此外,為人父母的總祈望為子女能求得賢媳婿以為內助,兒子能娶得賢慧媳婦,好好照顧家庭,孝敬翁姑,相夫教子;女兒能嫁得如意君,衣食無憂,終身有所依托要成為夫婦的男女對配偶亦有同樣的盼望,總希望對方能帶給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男的要為妻兒在外拼生活,家中若有賢內助,便無後顧之憂,可全力在事業上奮發向上;女的若生活得安定,自更投入夫家作其賢妻良母。所以,不要以為女性在中國傳統社會上沒甚麼地位,她若成為一家的女主人,家中各項的大小事情,包括執行家規、財政大權、人際關係、家常瑣事等等,無不經由她手處理。她若賢良淑德、持家有道,自然成為家中男人的依靠,備受尊重。


開枝散葉

傳統的中國人認為婚姻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繁殖子孫達至開枝散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認為子女成群、兒孫滿堂是一種福氣;農耕社會更以人口為生產力,認為人多好辦事;家宅人丁旺盛對其於宗族或鄰里間的影響力亦有所幫助;而且更可確保能夠傳宗接代。否則,家中香燈沒人繼承,讓燈火滅絕,這是極為不孝的事。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他們是不會容許家中人丁單薄,於是,結婚也是他們在這方面盡孝的方式。女子嫁後若未能為夫家生子立後,便會遭鄙視或厭棄,最終不是要忍氣吞聲的讓丈夫納妾,便要下堂求去。所以,夫婦若膝下無兒,婚姻生活易出危機。相反,妻子若育有子女,她在家中的地位相對地更為穩固。


夫婦有別

還有,中國的婚姻制度也是用以規範男女之間性關係的一種手段,打從盤古初開發展到母系社會,婚姻制度尚未完備,男女之間的性生活頗為雜亂。到農耕時代,男子較能持續穩定的在一塊土地上生活,於是父系社會取代了母系社會,婚姻制度亦開始得以確立,婚姻將夫妻兩人由雜亂的性關係中分別出來,從而發展能以建立家庭、宗族體系的性生活。婚姻是他們的盟約,在婚禮中表明了今後這男的只屬於他的妻子;這女的也只屬於她的丈夫,以後這已成為夫婦的兩人再也不會涉及其他男女的性關係中,這就是所謂的「夫婦有別」註四。至於那些參觀婚禮的人不能光是湊熱鬧赴喜宴吃喝,還有責任為一對新人送上祝福、為這段婚姻作見證及日後繼續提點和看守著他們。

中國人歷來大多以功用性來看待婚姻,對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愛情卻不大重視。傳統上認為男女的戀慕,易將兩人在社會倫理上的責任置之不理,對社會秩序做成破壞。婚姻要合乎社會的倫理要求,足以維繫「三綱六紀」註五 和「人倫」註六 的關係,這樣才算是理想的婚姻。當然,若夫妻之間能彼此愛慕,那算是錦上添花了,但中國傳統的婚姻從來就不是為愛情而設立的。正因為這樣的傳統,現代中國人在尋找結婚對象時,表面上會求什麼情投意合的愛人,骨子裏還是要看對方的條件;而結婚的原因也會表示是為了愛情,但不可否認年齡、經濟甚至人有我有等等也是因素




聖經婚姻觀與中國傳統婚姻觀的比較


二人成為一體

聖經對婚姻的標準與中國傳統婚姻的觀念是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之處。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註七 神設立婚姻是以夫婦兩人作考量,要他們獨立於父母之外,去過共同的生活,組織自己的家庭。既然成為一體,便不會也不能分開,這種自成一家的聯合,與中國傳統的大家族觀念自然不同。


互相配搭

然而,以色列族與中華民族均屬閃的後裔,自然有近似的婚姻文化。首先,神起初從亞當造出了夏娃,是有感於「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註八 神不願意人孤獨,也知道亞當需要一個伴侶跟他互相配搭,好協助他去完成所要交付他的使命。這與中國人結婚以求內助的想法頗為相似。而由夏娃被造的過程到人類婚姻關係的出現,這都是神用以預表基督和教會的關係。


生養眾多

神又對這對夫婦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要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註九 神願意這世界有無窮無盡的人來承受祂無限量的豐富和福樂,所以人類要有繁殖的功能,可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享受和作這世界的海陸空總司令。在生養眾多這兩方面,與中國人開枝散葉的婚姻概念又極為相近。


嫁娶為妙

其次,無論是中國傳統或是聖經的觀念,都認為婚姻的約束能有效處理性生活的問題,保羅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與其慾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註十 這禁止和嫁娶就是聖經處理性慾的方法。若基督徒能效法保羅禁止情慾而過獨身生活,那就好了。若不然,便該找個伴侶結婚去享受正常的性生活,這才是妙算。根據聖經的見解,原來解決性慾也是婚姻的作用和基礎之一。若失卻婚姻的約束,性便容易失控。


愛情的位置

還有,兩者都不大重視男女之間的愛情。聖經沒有明顯提及愛情在婚姻的位置,按聖經的記載,神所撮合的婚姻都不是因為那對男女相愛,例如:以撒的婚姻是他父親交付僕人辦理,在婚前他從未見過利百加;波亞斯與路得的婚姻是建基在律法的條文上,由拿俄米速成;何西阿娶歌蔑是出於神的命令等等,這些男女都沒有經歷談情說愛的階段,便被神湊合在一起,然後成就了神在他們身上的計劃和旨意。至於雅各因愛拉結而被拉班欺哄,又引致日後與四個妻子的家庭糾紛;參孫迷戀大利拉導致目盲推磨;大衛貪戀拔示巴,竟然借刀殺人、強奪人妻等等,這些愛情故事都是引為前車之鑑的好例子。嚮往愛情的基督徒要認真學習認識,也要謹慎發展栽培愛情,將它置於對婚姻有利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的高舉愛情。有些人將婚姻只建基於愛情而忽視其他原素,當愛情轉淡,婚姻便會不穩;當愛情不再,婚姻便會崩潰。所以社工或輔導員常呼籲已婚人士要繼續談戀愛,好維持感情。只是當社會越來越高舉愛情,離婚的個案卻越來越多,愛情遂變得越來越不可靠。當然,對現代人來看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這卻不能是唯一的基礎。




總結

也許,有人會認為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男女的自由戀愛標準。但現代人與日俱增的離婚個案、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或放縱的性生活等等,都成為家庭穩定性的破壞力,更間接提高了我們的社會成本。社會上亦有越來越多的言論表示對傳統婚姻觀的欣賞,不管那些傳統是落伍的、功利的或是迂腐的,它確實有助於維繫家庭成員的關係和社會倫理的秩序,而所羡慕的更是傳統婚姻中的從一而終和那分細水長流的情誼。

又有人認為一般教會對弟兄姊妹的婚姻規條過於約束,對貞操的要求也過於嚴苛,但當真正面對和處理弟兄姊妹的婚姻問題時卻顯得無能為力。教會在婚姻的事上非但不能為鹽為光,反而讓世界離婚婚外情婚前性行為等社會風潮吹進了教會。身為現代的中國基督徒,要認真理解婚姻的涵意和學問;要從傳統和聖經中攝取能以維繫婚姻的優點和養分;更要懂得將愛情置於對婚姻有利的位置,從而建立神的愛來維繫婚姻關係;最重要是明白神設立婚姻的目的和意義,學習主動的配搭。最後,當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會讓你的情緒感受作主,還是交託給神,讓神管理你的人生




註釋

註 一:《聖經‧馬可福音十章六至九節》
註 二:《聖經‧希伯來書十三章四節》
註 三:《詩經‧鄭風丰疏》
註 四:《孟子‧滕文公篇》
註 五:「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白虎通‧三綱六紀篇》
註 六:「使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篇》
註 七:《聖經‧創世記二章廿四節》
註 八:《聖經‧創世記二章十八節》
註 九:《聖經‧創世記一章廿八節》
註 十:《聖經‧歌林多前書七章八至九節》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47179670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從「思考中斷法」到「心思快速切斷法」

阿麑的文章

從「思考中斷法」到「心思快速切斷法」

(這是我學習「身心鬆弛法」時向同學作課堂報告時的其一段,當時我的教會正推行名為「甜美日程」的屬靈操練,其中有一部分與「思考中斷法」相仿的「心思快速切斷法」,便順道向同學推介一下。因為我的同學都是主裡的弟兄姊妹,大家都曉得操練敬虔的重要性。)



「思考中斷法」

眾多的身心鬆弛方法中,有一種叫「思考中斷法」thought stopping,它是一項旨在停止人內心思維中負面或非理性思想的行為,而這行為必須由個體的自省來帶動。個體若能察覺心思對自己的影響,並不甘願再讓其中的負面或非理性思想所影響,便立刻叫「停」或「Stop」,甚至要「停!停!停」或「Stop! Stop! Stop…」的叫下去,直至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停下來為止。

但是,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只是停下來,它還是擱在那,並沒有消失,最終還是會一次一次的被影響,然後又一次一次的叫「停!停!停」或「Stop! Stop! Stop…」。當然我不是要否定這門專業的治療法,只想在此推荐另一套從教會學習到的「心思快速切斷法」。



「心思快速切斷法」

「心思快速切斷法」的威力在於當個體正在受到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影響時,可立刻叫「Cut」,這表明你要把那些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從你的思維中剪除。

身為一個基督徒,除了一般人會有的負面或非理性思想外,我們的心靈難免有低沈、疑慮和混亂的時候,而且還要時刻面對無數從魔鬼而來的試探和許多的控告,所以即使我們沒有說出來,其實心裡也會喊叫:「這真是苦啊!」然而,一聲「Cut」表示他要立刻切斷所有不好的意念,同時緊接著說:「主啊,救我!」或「主啊,我倚靠你!」這是一個祈禱,也算是一個宣告,表明自己要棄絕那負面或非理性思想的決心,而且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仍是倚靠主,讓主幫助自己的心境盡快回到平靜安穩中。

聖經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人把屋中的惡鬼趕走後,把房屋打掃乾淨,修理裝飾,卻由它空著。其後,那惡鬼帶了七個更惡的鬼來,於是那人的光景比先前更不好了。所以當「Cut」去不好的意念後,便要讓心思立刻回到主面前,要叫祂、想祂、仰望祂……若感受不好的意念較密集與纏繞,便要奉主的名駒趕仇敵,因為那不再單純是思維的問題,而是我們與魔鬼之間的屬靈爭戰。

當然若一味在應付感受不好的意念,倒不如主動的多思想正面的事、愉快的事、理性的事甚或天上的事。聖經歌羅西書說:「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不錯,一個人能身體、精神、心靈都健康的站立到如今,還是要靠神的恩典才成。所以每天一早起來便能想到主,從下床到出門、從上車到下車、從上班到下班、從吃飯到消遣、從讀經到聚會、從應酬到交心或從回家到睡覺等都要主介入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終日與主連在一起便是健康甜美的生活,而這確實能從操練敬虔當中體會到的精神鬆弛和心靈安穩。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514156126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好書: 霍玉蓮著,《心理與心靈的重聚》

好書好書




霍玉蓮著,《心理與心靈的重聚》


簡介
霍玉蓮女士以五年時間完成這可算是華文第一本探討心理和靈性輔導整合的書,她將心理學發展史、教會發展史、靈修史、中國及歐美文化史、神學與心理學等整合,再以婚外情個案作演繹。全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脫鈎的記號”,呈現心理與心靈脫鈎的現象。第二部份是“為輔導心理學把脈”,嘗試由佛洛依德至後現代米高維等心理治療學派背後的意識形態、人觀或世界觀等作出評核和檢視,再深入探究心理輔導學說的核心學術概念。第三部份是“心理和心靈的重聚”,提出一套以耶穌基督為依歸的心理輔導學說前題和守則的‘立體迴環’五條進路。最後便是作者對教會及教會輔導中心的一些叮嚀和勸勉。


心理學誕生的搖籃
原來心理學(Psychology)是指靈魂的學問或心靈的學問,但現代心理學都是在研究人的腦袋、行為和情緒的。而現代主義的「人類無敵、科技至上、理性萬能」認為只要滿足人類基本的需要,便能達致心理健康;若能發揮人類內在無窮的潛能和無限的資源,便可以自我實現。於是將心理學理論一變為宗教信仰;卻將人類心靈或靈魂的世界改稱為潛意識;將人類的情感流露改稱為情緒。此外,「自由選擇」的學說中,指出「為後果負責」是道德價值觀範圍的事,無法客觀的驗証,這無疑將心理學置於人倫道德之上。那些在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下成長的心理治療師,更會讓案主行使「做你喜歡做的事」的絕對選擇權。就連家庭治療也同時受人文主義、浪漫主義及實証主義、功能主義的影響;甚至「理性自由可以普渡眾生」的觀念在心理學界也大行其道。然而,這些終敵不過時代的沖擊,「自主與相繫」理論便借助物理學、化學及進化論的觀點去了解人生及人類情緒互動歷程;「社會退化」的研究又進一步粉碎現代主義的進步神話,而被引用到家庭治療中,強調治療師要「生命影響生命」。

發展到後現代主義,連理性、科技和客觀現實也受到質疑,又不願面對歷史。這時的心理學家們將心靈或靈魂的學問全移交給生物學及神經系統理論接管,撇除於心理學範疇之內,於是心理學變得旨在研究處理沒有靈魂的腦袋。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活在當下」,因為世上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不變的價值、沒有真善美、沒有神。後現代的「敍事治療法」在尊重、謙卑之餘,重點在於「解構」及「建構」,即是「顛覆」當事人的意義架構,背後便是一個「沒有絕對真理」的理念。設若真理真的死亡,那文化也必隨著死亡。從上述過程中我們不難了解心理學的專長和限制。


心理與心靈可否再重聚?
霍玉蓮以許惠善的《聖經中有心理學嗎?》和柯萬的《靈性心理學》的四種整合模式,加上自己的觀點,提出‘立體迴環’的整合方向:
一.  「泛靈性化觀點/聖經輔導模式」主張心理學說應建立在聖經的根據上;

二.  「基督徒心理學模式」以聖經為標準審視每一套心理學派的前設,同時重新界定和建構一套基督徒心理學;

三.  「整合觀點/整合模式」認為神是一切啟示和理性的來源,這與理性並不對立,但對於心理學提出而聖經沒有論及的內容,該如何處理?非基督徒心理學家與聖經不符的理論和預設,可否使用其主張的概念和技巧?在輔導室中可否談及罪、信心、神蹟、悔改或拯救等?如何處理以人為中心和以神為中心的兩大整合模式間的相互矛盾?在整合的過程中,神學研究和心理學說能否保存自身的純粹而不被同化?這些都是整合模式要面對的問題;

四.  「平行觀點/分層解釋模式」是一種堅持基督教立場和使用心理學研究並重的模式。

所謂‘立體迴環’領悟的路便是一套補足上述模式的缺乏,整頓心理學知識與基督信仰間的角色、連繫、分歧和位置,就是先以耶穌基督為基石,與心理學說、實務、個人靈修、神學理解等四方面來回對談、體會、遊走,醞釀從聖靈而來的悟性。


基督為依心理治療
基督為依的心理治療,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依靠、依據、依存、依憑,與基督相依的心理治療。‘依靠、依存’是指耶穌基督為我們生命的源頭;‘依憑’即是耶穌基督為一切生命學問、知識的至高參照系統;‘依據’便是主道成肉身的生命示範;而‘與基督相依’是說輔導員必需要在心靈靜謐處,時刻與主連繫、交談,才能穿透萬物表象,解讀眾生。概括的說便是以基督耶穌的眼光和心腸去「穿透」心理學問的可取或不可取之處及人間萬物的悲歡離合;又以基督的教導運用心理學去認同人們身體、心理、心靈的貧病疾苦;再以基督啟示的道路、真理、生命去審視心理學問和人間萬象的底蘊。


教會的聲音
心理輔導是一套為了管理、修補、創建、醫治人和社群生活而發展的學問,有些人不禁發出一個疑問,教會的立場和位置在哪裡?有些教會十分推崇心理輔導,甚至鼓勵會眾向心理輔導員求助;也有些教會十分抗拒,視心理輔導是與神為敵的學問,認為信徒只要讀經和祈禱便可解決各樣的困擾。


總結
實輔導知識與基督道理並不互相排斥,只要拿捏得宜,堅守聖經原則,再加以運用,反而可以相輔相成,使信眾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所裨益。而在過程中教會得以更深體會主如何為教會焦急;並甘願回轉到起初那份對神的單純、直接和感悟;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並運用所得的學問和知識服侍這世代的人。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94353297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阿麑的文章 : 父母的情緒與親子關係

阿麑的文章 : 父母的情緒與親子關係



引言
台灣的《親子天下》發表有關親子情況的調查結果: 3,471份學生問卷中發現,當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他們不知如何有效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 也不願跟大人講。有六成二的孩子說,爸媽會在自己面前吵架;六成二的孩子表示爸媽曾對自己大發脾氣;一成四孩子目前正有親子衝突、父母吵架等「家庭氣氛不佳」的情緒困擾。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回答爸媽「總是、經常當著自己面吵架」的孩子,遇到煩惱不願優先求助爸媽的比例有四成三,回答「家庭氣氛不佳」的孩子,五成二遇到煩惱不會找爸媽。[1] 雖然這結果是反映台灣的親子問題,但當中提及的情況,我們香港的孩子也是這樣的經歷著,在以下的一些探討中可發現香港的父母、孩子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情緒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及父母之間的關係所引發的情緒問題,對他們的成長有極其負面的影響,而情緒又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管教方法。特別是原生家庭、管教方式和依附型格對親子關係有著嚴重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個人成長、人格氣質、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價值觀、選友擇偶等有很深遠的影響。而當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他教養子女的方式往往有着上一代的影子,並且代代相傳,這些影響可以是正面或負面。



情緒/心理按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及人際互動型態等會讓他們形成情緒或心理按鈕,造成家庭的隱憂、不和諧或衝突。例如有一個么兒需要得到家人的關注,於是得不到尊重或被忽略的態度或言詞,都會引起他/她的“情緒過敏”。又如有一個人自小已很懂得如何掌控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當他/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後,發現丈夫/妻子或子女也有同樣的行為,便會認為他們在用同樣的“手段”來控制自己,從而觸發情緒。另外,每個人在成長中都被培養或教導出一套自己的人生理念或原則,即是所謂的內在誓言,這會在人生經歷中可以成為各種衝擊下的保護,但信念若崩潰了,情緒可能隨之而失控。而孩子與家族成員互動中學會以“討好人”(Move toward people)來作保護;以“攻擊人” (Move against people) 來作防禦;以“遠離人” (Move away from people)來作觀察等型態,也會扭曲正常的人際互動關係。[2]


孩子的自我形象與觀念的建立
孩子的自我形象及觀念(Who am I)的建立,父母在家中展現的模式有著很重要的關係,有時父母是孩子的鏡子(Mirroring),孩子會透過父母對他們的情感表達,從中建立自我。所以父母要小心不要讓自己的“偏心”,對那被冷落的子女造成錯誤的自我觀念。若父母自身的傷痕或問題仍未處理,也會較難容忍或面對子女的負面情緒,可能為了逃避觸及自己的“死穴”,壓抑孩子不能表達負性情緒,只許他們成為有正性情緒而聽話的乖孩子,但讓孩子懂得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甚至發怒是非常重要的。有時父母也要成為孩子的最高理念(Idealism),成為那個有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並時加管束,使子女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在關愛和管教中取得平衡,不致於為他們建立一個欠缺安全感或充滿恐懼、苦毒、控告的人生。[3] 否則,孩子接受父母負面的影響,然後像歷史重演般代代的延續家族的苦澀。




管教方式與子女情緒
子女情緒表達模式的形成與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無關係,現以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教養理論(Parenting styles)來探討,其中包括專權型教養(authoritarian style)、權威開明型教養(Authoritative)及寬容/容忍型教養(Permissive Parenting)三種父母的教養風格。

專權的父母有絕對的標準和至高的權威,他們試圖塑造控制和評價孩子的行為和態度; 遏制孩子的意; 限制孩子的自主;要求孩子按照所訂定的一套規則行事;並要順服,否則會施行體罰。子女在極為專制的環境下養成焦慮孤僻不快樂、難以應對挫折等特徵權威開明的父母以堅定的態度,清晰的指引,使孩子可以依循。在發揮他們權威的同時,也會讓孩子在合理的限制下發展自主和自律的能力,並會表達對孩子的肯定。當孩子的言行與他們的教導出現分歧時,他們會用講理的方法與孩子進行分析。子女在開明的環境下養成活潑快樂的性格;自信而能承擔任務;情緒調節和社交技巧良好等特徵。寬容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過於肯定,認為不應控制管束孩子,盡量讓他們從自治中學習自制自律。不會以標準或規限強加於孩子身上,要求也十分寛鬆。子女在縱容的環境下養成情緒調節不良不受規管叛逆反抗縱慾低持久性和難以承擔任務等特徵。[4]

這反映父母在管教子女時,既要表達溫馨的情感、貼心的關懷;也要運用權威,控制孩子的行為,從而發展自信心、高自尊、成熟的情感、良好的情緒管理和對社會的認知。[5] 所以專權和緃容的教養方法都在子女成長中帶來負面的影響,而香港一項調查更顯示權威開明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成熟程度有正面影響[6]




依附型格父母與子女的情緒表達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創立,瑪麗安斯沃(Mary Ainsworth) 繼承研究的一套“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與人親近”的心理傾向理論,就是所依附的對象有否在場,會讓個體或群組感到安全或焦慮。[7] 研究過程中,實驗人員於孩子家中觀察母子的互動,歸納了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等四類依附型格與孩子情緒表達的關係。

安全型孩子的母親都十分稱職和具有敏銳的心,她能適切地滿足孩子身心的需求,給與所需的安撫或空間。孩子在這樣的依附情境中發展出安全感,並學會在焦慮時自我撫慰。逃避型的孩子表面上不需要與母親互動,他們顯然是在疏離的母子關係中學會壓抑、否定,並隱藏自己的痛苦和母親在旁的焦慮。他們的父母,大多是生活忙碌、患有憂鬱症或有其他情緒問題的人士,較不會回應孩子的需求。焦慮/矛盾型的父母雖然愛孩子,但情緒較不穩定,容易被自己的寂寞、焦慮或情緒低落主宰,不會顧及孩子需要的心理空間或情感回應;對孩子表達多變而難以預測,形成孩子的焦慮不安。紊亂型的孩子多出於暴力或病態家庭,孩子害怕孤單,極需要父母的愛,但他們極想親近的對象卻會帶來傷痛。父母是孩子的快樂,也是痛苦。孩子變得不知所措,所受的心理威脅和創傷極大。[8]




父母情緒失衡下的家庭
一份香港的調查報告顯示: 663名受訪家長中,85%在管教子女過程中曾未能控制情緒。[9] 而另一份調查報告中,訪問了1654學生家長,反映父母對自己和子女焦慮情緒的認知程度不足,[10] 明顯父母的情緒表達會直接影響家庭的氛圍和孩子的成長。



連鎖理論分析
梅利鮑恩 (Murray Bowen) 研究家庭情緒系統的自然法則,發展出八個重要的連鎖理論分析(Kerr & Bowen, 1988),這理論正好反映父母有情緒問題的家庭狀況,現逐一說明。


自主而相繫(Differentiation of Self
這理論包括自我個性發揮自主及與其他人相處的兩個向度,即是情緒與理性功能的分化(Differentiation)與融合(fusion)。家庭成員的自我分化低,很容易被家庭中最具支配力的情緒所影響,在情緒上與家人更趨融合,使得他們的思考被情感所支配,產生互動和心理障礙,變成沒有自我個性的「假自我」(pseudo-self),長期處在這情緒焦慮狀態下,自我分化持續下降,導致更多無法自制的激烈情緒反應或情緒麻木(undifferentiation)。若家庭成員過份表現自我,而忽略人際關係,也是另一種「假自我」。所以需要平衡的獨立自主,以情相繫。[11] 設若父母有一方是支配性強的,而另一方卻處於「假自我」況狀,孩子便無可避免的生活在一個充滿焦慮情緒的家庭。


三角抒張動力(Triangulation
當二人處於親近及抽離之間的矛盾時,就自然會將注意力放在第三者(人物或興趣)的身上,以致可以轉移雙方的壓力。因二人不穩定的張力,而拉扯第三者介入的動力歷程,稱為三角抒張動力。[12] 設若父母的關係正處於這矛盾階段,孩子順理成章成為轉移壓力的對象。例如失和的夫婦常拿孩子作為發洩的對象。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人與人相處下,在一定情緒磁場下會產生自然的情緒反應,影響外在的行為。當夫妻或家庭成員由於情緒黏纏,因而產生各種情緒反應及行為糾纏。核心家庭融合程度愈高,焦慮和不穩定情緒便愈多。[13] 設若父母因婚姻問題引致情緒失控,孩子很容易受到融合的傷害,出現不良的行為,使得父母的焦慮增加,造成惡性循環。


家庭投射歷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父母自主相繫的成熟程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歷程。當夫婦關係出現張力、衝突或拉扯,孩子便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長子/女或么兒。例如: 夫婦二人均與原生家庭父母沒有安全連繫,若太太對丈夫失望,可能會變得迴避抽離,下意識把自身的不滿、恐慌情緒一併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因情緒張力太大,與母親關係出現糾纏或刻意疏離,影響他自主相繫的發展,甚至出現精神疾患。[14]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
當家庭關係情緒張力太大,孩子無法承受過重的情緒壓力,就會採取抽離,以致情緒截斷。例如:母親過度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或過度要求孩子照她的規劃行事,都會逼使子女“不聽話”、“搬家”、離家出走或割斷關係。需要雙方面努力發展自主相繫的人格,在保持恰當自主和距離的狀況下尋求復和及連繫。[15]


家庭排序(Sibling Position
個人在家庭的出生序十分影響成長經驗及個性發展,例如:一般而言,長子/女負的責任最重;排行中間的社交技巧較強;么兒則較被動和沒主見,而排序最大和最小的較受父母關注,經常接收父母過度的情緒焦慮。[16]


跨代家庭承傳(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多世代傳遞歷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跨代家庭承傳或多世代傳遞歷程與原生家庭的概念一脈相承,是一個跨代或代代相傳的情緒流動歷程,孩子會以父母的健康及不健康的行為作出反映,並以此為依歸。一個人如果在父母關係張力大的影響下成長,自主相繫的發展便會較不成熟,若配偶的情況也是相仿,家庭會充斥著緊張氣氛和壓力,他們較容易利用孩子抒解張力。那麼孩子在吸納了他們的焦慮情緒,又會複製至下一代,然後世代相傳。[17]


社會性退化 (Social Regression)
當個人不能培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社會發展又削弱了他自主相繫的能力,致未能提升自己超越父母的成熟程度,便會出現社會性退化現象,社會性情緒的演變正是這社會的家庭系統離亂的反映。[18]




孩子對父母情緒的應對
孩子面對父母情緒過激時,會不自覺的出現焦慮反應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1916-1988) 家庭系統理論中的五種溝通模式: 討好型、責備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裡外一致型。頭四種溝通模式,可以很好的解釋孩子如何以迴避、輕視、束縛或反擊來應對父母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下列圖表一所示:


溝通模式

情緒表達
1.
討好型
束縛焦慮
2.
打岔型
迴避焦慮
3.
超理智型
輕視焦慮
4.
責備型
焦慮升級(反擊)
圖表一
當父母的情緒表現失衡時,很容易引發孩子的焦慮情緒,但不同的孩子會因應自己與人交往形式而作出反應。討好型是以別人為中心,失去自己和情境的存在,所以會盡量壓抑自己的情緒。打岔型是游離於外在世界,自己、別人和情境皆沒有接觸,所以不想面對自己的情緒。超理智型重視情境,失去自己和別人,所以會忽略自己的情緒問題。責備型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別人和情境的存在,所以只會盡情宣洩,甚至造成與父母的情緒表達互相踫踵的情況。[19]

此外,薩提爾的冰山理論(Satir Model)應用到親子關係方面,父母能看到子女或自己的行為,只是表面冰山的一部分,而更大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這些都是父母和子女生命中對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這些都受到家庭首要三角關係:「父--子女」(Primary Triad: Father- Mother-Child)中正面或負面經驗的影響。[20]




情緒管理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子女中間往往擺脫不了“情緒”這個第三者的影響。而這個“三角關係” 如何正向發展,父母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 反省自己的教養態度;發展親密的親子關係等,都是新一代父母的難題。



父母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必須做好自身情緒管理,免得影響孩子,尤其是不該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這會讓孩子產生緊張、恐懼及不安全的感覺。父母也不宜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展現負面情緒,讓孩子過早承受社會或生活方面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安全感和成長信心。此外,父母也不可經常在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甚至使用過激的言語,這會讓孩子學習扭曲及偏激的情緒表達方式。[21] 若在教導子女時遇到負面情緒來襲,便要找人接手或暫時離開,以免與孩子發生不必要的衝突。[22] 父母更要懂得抒緩自己的壓力,避免在失控的情況下,拿孩子出氣,甚至釀成家庭暴力事件。特別在管教孩子時,偶爾感到無力或沮喪,變得煩躁易怒,就更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23]

抒解情緒的方法因人而異,坊間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介紹,[24] 這裡特別提出父母可以嘗試加強對自己情緒的覺察;以及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否與自己的情緒有關,幫助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商」(EQ)。[25] 所謂EQ便是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的五種情緒管理能力:就是必須先有察覺及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然後要有抒解及宣洩情緒的能力;還需要自我激勵,勇於面對挫折和壓力,並調整心態和身段的能力;再以了解他人情緒為基礎建立良善的人際關係;繼而擁有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及建立親密互動的能力。[26] 父母可先練就這五種能力,打破親子關係中的困局,從而解決子女的情緒問題。



父母處理子女的情緒
情緒感受沒有對錯,但情緒反應有恰當與否,父母必須釐清這兩項概念才好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27] 當子女陷溺在情緒中,父母應該運用同理心,嘗試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孩子在父母的同理中情緒得到抒解;提升覺察和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在孩子鬧情緒時刻,協助他們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明白箇中原因,培養孩子自我聆聽、自我引導及自我處理情緒的能力。其間要不時引導他們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較恰當的方式表達。當然最重要還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因為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多是從父母習染得來。[28]

父母可透過與孩子談話、遊戲、說故事或生活經驗分享等方式,加深瞭解孩子情感的技巧與能力,協助他們面對挫折與困難。又透過細心觀察孩子與手足或玩伴間的對話,瞭解他們與其他人的協商與妥協的方式與能力,掌握他們與同伴或親人的情感或情緒變化。也可以透過親子討論或遊戲的方式,教導孩子正確的人際互動知識與技巧,協助孩子發展正向與圓融的人際互動關係。[29]




總結
情緒其實是動態的能源(energy in motion),這能量能推動我們作出改變,並需要適度宣洩才可維持正常。若被受壓抑,最壞的會導致心靈麻木無感,引發各樣沉溺行為。而情緒的撫慰是人的基本需求,這包括得到注意力、重視、成就感及讚賞。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在對方身上得到情緒的滿足,[30] 那麼如何使雙方都各得其所,讓家庭各成員都幸福快樂?我認為父母是責無旁貸。               





參考資料
1.    2014年3月31日【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
2.    《原生家庭-嫁妝與聘金》     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original_family.doc  
3.    “Diana Baumrind's (1966) Prototypical Descriptions of 3 Parenting   Styles”http://www.devpsy.org/teaching/parent/baumrind_styles.html
4.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長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生涯發展的影響研究調查》(2011)
7.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2012529家長管教子女時的情緒管理意見調查】  http://ife.org.hk/support_detail.php?id=5
8.    香港小童群益會2010年4月【兒童焦慮情緒狀況調查報告】
9.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
10.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鄭玉英、趙家玉譯‧(2000)‧《家庭會傷人》‧初版‧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11.  父母情緒管理 影響孩子人格特質http://mombaby.tw/article7980.html
12. 別讓情緒攪亂親子關係改寫自 學前教育月刊 199512月號
13. 楊俐容著‧(2009)‧《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




---------------------------------------------------------


[1] 參自:2014年3月31日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

[2] 參自:《原生家庭-嫁妝與聘金》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original_family.doc
[3] 同上

[4] 參自:Diana Baumrind's (1966) Prototypical Descriptions of 3 Parenting Styles
[5] 同上
[6] 調查發現:2115受訪中學生裡,逾三分一的家長採取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對其子女
    的成熟程度有正面影響,相反,另有近三分一家長採取忽視冷漠的態度,引致子女的成熟程
    度較低,調查機構建議家長減少不必要的指摘,多給子女空間。」
    ---2011年,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長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生涯發展的影響研究調查》   

[9]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於2012529發表的家長管教子女時的情緒管理意見調查
[10] 問卷調查發現:在1654受訪學生家長中,55.0%認為其子女完全沒有焦慮問題,另有34.5%
  認為有少許焦慮問題,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其中有0.4%的受訪家長的子女確實曾被診斷為 患有焦慮症;72.7%在確診之後表示更了解子女,另外,45.5%表示更體諒子女的生活習慣,有36.4%則表示調整了管教方法及期望。而家長本身的焦慮情況,82.2%受訪家長不認為難以自我控制,76.3%不認為較一般人多,51.1%則認為自己是一個容易擔心或緊張的人。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010年4月發表【兒童焦慮情緒狀況調查報告】
[11]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1-54

[12]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4-55頁
[13]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6頁
[14]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6-57頁
[15]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7-58頁
[16]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8頁
[17]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9頁
[18]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59-60頁
 [19]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68-69 & 119頁
[20] 霍玉蓮(2004)《婚姻與家庭治療 理論與實務藍圖》初版香港:突破出版社‧67-68頁
 [21] 參自:《父母情緒管理 影響孩子人格特質http://mombaby.tw/article7980.html
[22] 楊俐容著(2009)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53
[23] 參自:《別讓情緒攪亂親子關係改寫自 學前教育月刊 199512月號  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2082
[24] 例如:父母可為自己爭取一點空間和時間,安排或處理自己的事情或情緒,親子關係比較不會那麼緊張。或者向好友吐吐苦水;出去逛街吃飯,享受一下放鬆的時光,會增加自己對孩子的容忍度。也可以漫無目標的遊蕩,讓緊繃的情緒不再累積,讓自己抽離,回家後能再重新面對生活。(同上)
[26] 楊俐容著(2009)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122-127

[27] 楊俐容著(2009)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132
[28] 楊俐容著(2009)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140-144
[30]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鄭玉英、趙家玉譯2000)《家庭會傷人》初版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1-196頁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7398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