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麑的文章:主禱文與電影
我們在天上的父與“Tree of
Life”
引言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馬太福音六章9-13節)
以上是著名的“主禱文”,是耶穌教導祂的門徒如何祈求我們日常所需的一切,這包括生活起居的或心靈的;罪與寛恕;試探與兇惡等等。但本文不是要研究禱告的內容-要得什麽幫助,而是注視禱告的對象-給與幫助的那位:我們在天上的父。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祂所擁有的國度、權柄和榮耀是沒有窮盡的,而且以父親的身份看顧世人。基督徒對“造物主”或“天父”這些稱謂的涵意,應該有最基本的認知,然而是真的知道嗎?或說我們真知道了,並且能在“被造之物”和“神的兒女”這兩樣身份上拿捏得宜,以致我們完全甘願順服在神的榮耀和權能之下。而當我們呼叫“阿爸”或“父”的時候,是真的進入及享受那份父子的親情,還是對神的一個稱謂?就算在各樣患難和痛苦的煎熬中看不到援手,仍能持守對神起初的信?
以上是著名的“主禱文”,是耶穌教導祂的門徒如何祈求我們日常所需的一切,這包括生活起居的或心靈的;罪與寛恕;試探與兇惡等等。但本文不是要研究禱告的內容-要得什麽幫助,而是注視禱告的對象-給與幫助的那位:我們在天上的父。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祂所擁有的國度、權柄和榮耀是沒有窮盡的,而且以父親的身份看顧世人。基督徒對“造物主”或“天父”這些稱謂的涵意,應該有最基本的認知,然而是真的知道嗎?或說我們真知道了,並且能在“被造之物”和“神的兒女”這兩樣身份上拿捏得宜,以致我們完全甘願順服在神的榮耀和權能之下。而當我們呼叫“阿爸”或“父”的時候,是真的進入及享受那份父子的親情,還是對神的一個稱謂?就算在各樣患難和痛苦的煎熬中看不到援手,仍能持守對神起初的信?
本文嘗試借“Tree of Life”這部電影來探討上述主題。電影以聖經經文開始講述故事,一個家庭中的成員死去帶給家人的極度傷痛。主角在所處的苦境中向神求助和求問,卻似乎都沒得到幫助。哀傷的家庭成員繼續活在親人離世的陰霾中,直至得到解脫和所需要的答案,在整個過程中主角體驗和經驗了神的權能和大愛,筆者從中也得以對“天父”有更深的了解。
這是一部敍事性不強的電影,時空交錯跳脫,較難描述劇情,怎至何以說不是劇情片,而從鏡頭的運用和敍事方式看,更像是一齣由人演出的記錄片。電影以50年代的美國德州為背景,透過一個典型基督徒中產家庭的生活點滴,穿插一系列的宇宙產生和大自然生態片段,加上主角們的獨白,巧妙的詮釋人類與宇宙、生命、家庭和信仰的關係。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約伯記卅八章4,7節)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約伯記卅八章4,7節)
約伯的三個朋友與他爭論所遭遇的禍患,言談之間有扭曲神的;有不明白神的;有對神存著質疑的,神卻以自己的創造來回應他們。祂是萬有以上的主,祂有絕對的主權,被造的人憑什麼去妄論造他的神?電影的起首便明確的以這段經文作為人與神關係的基調:
神是創造主; 人是被造的。
祢在哪裡?
家庭中19歲的老二過世了,為此,一個嬸嬸如約伯的三個朋友般,用一些經文及一大堆所謂安慰的話向傷痛中的媽媽規勸。顯然效果亦如約伯的朋友一樣,只是神沒有發聲責備她吧![1] 最終媽媽不單沒有得到安慰,反而對神發出一連串的問題:“我是否對祢不虔誠?…主阿!為什麼?…祢在哪裡?…對祢而言我們算什麼?”於是隨即出現了約廿分鐘瑰麗震撼,如“國家地理頻道”[2]似的畫面:宇宙起源、自然世界形成、物種誕生…到兒子出生。
為什麼家中會發生不幸的事?這些畫面加上電影開首引用的約伯記經文,也許能相輔相成的給了答案。從一個個體的死亡,聯繫到宇宙萬物井然有序的出現,而掌管整體規律和生命的正是那位全能的造物主。
異常震撼天地被創造經過的畫面
請祢尋找我!
電影的主角Jack是家中的長子,他正值中年,但事業開始不順;人際關係不和諧;婚姻生活也不美滿,他在繁盛的商業都市與荒漠之間的空洞和恍惚中,重新與神對話:“我是怎樣失去了祢?…徘徊不前時?…遺忘了祢嗎?…請祢尋找我!…祢是在何時首次觸動我的心?”接下來便是大量細碎的畫面,呈現這個家庭的開始和Jack的成長歷程:父母相愛至誕下愛情結晶;兄弟吵鬧卻互信互愛;因玩伴遇溺首次面對死亡的疑惑;青春期的反叛和對性的好奇;看到父母爭執及出現類似戀母弑父情結(Oedipus complex);從嫉妒和傷害弟弟到他身故後的思憶等等,其中的重點是Jack與父母的關係。
法則(Nature)和恩典(Grace)
修女對媽媽說:“活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遵循自然的法則(the way of nature);一種是常施恩惠(the way of grace)。Jack父母的處世之道便是這兩種方式的典型,也造成夫婦對教養兒子方式的分歧。父親希望兒子強大,能夠面對現實世界殘酷的物競天擇,母親卻希望兒子善良和愛護他人; 父親是嚴厲粗暴的,母親則溫柔仁愛的。Jack的童年與父母的相處,便是恐懼與歡樂、壓抑與放任的兩種矛盾情緒中不斷交替。
“爸,媽,你們永遠在我內心翻騰,永不停息”這就是Jack對父母的困惑。原先他認為是最親愛的弟弟和母親帶領他到神面前,神透過母親與祂對話,他經驗到他們的良善,而對父親卻心懷怨恨。但當他經歷了世情,特別是處身爾虞我詐的職場中,讓他終於認同了父親的教導,並感受到父親威嚴背後的關愛。其實父親的適者生存與母親的愛與恩典都同樣重要,因為孩子總不能在一味的冷酷或無底線的慈愛中成長。
最後Jack在寧靜的沙灘上重遇了自己童年時的父親、母親、弟弟和其他在成長中遇過的人,他瞬間體會到原來那正是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階段。他從家人、親情中學會了愛,也從當中尋回失落的信仰。媽媽再見到死去的兒子也釋懷了,在仿如天使的陪伴下,她將開雙手,舉目望天,說:“我把我的兒子交在祢的手中了,我把他給祢了!”也許她如約伯般不再是風聞有神,而是親眼見到了[3],所以放手。
天父的形象
導演泰倫斯馬力(Terrence
Malick)將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與生命的創造參雜一起。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慈愛的天父:一位有法則 (Nature) 和恩典 (Grace) 的造物主,並進而引導他們思考自己與神的關係。筆者不禁聯想起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的畫作“浪子回頭”(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中父親的形象。盧雲神父說:「父親不只是大家長,同時也身為母親。他同時以陽剛的手與陰柔的手觸摸兒子。他緊握、她愛撫;他堅定、她安慰。祂是天主,陽剛、陰柔;父性、母性,全然彰顯無疑。」[4]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電影中的父親以“神用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5] 般主宰著整個家庭,看似專橫。但當看到他的大手摸著剛出生大兒子小腳時的眼神;他與三個兒子玩耍中的快樂;他與老二合奏樂曲的和諧;他教兒子如何打架的認真;在老二死後的內疚和哀傷,不就是一個慈父的表現嗎?他強要兒子吻他、說愛他,不就是一個人對愛的對象所應有的渴求嗎?耶穌不就要求門徒遵守專一愛神的最大戒命嗎?[6] 而神的兒女對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天父有所表達,不就是理所當然嗎?
總結
Jürgen Moltmann以生態創造角度論述,認為創造最終的目的是提供神與人永遠同住的居所。神與人既要“同居”,關係就不應該緊張,這世界要成為神的“家”,如同在天上一樣。[7] 當創造連繫到恩典時,恩典為了永恆的榮耀而預備了整個大自然;而大自然為了神的統治而預備了彌賽亞世界。[8]三位一體的“父”通過“子”在“聖靈”中創造,同時造物主透過聖靈親自顯現在受造物中。受造物被聖靈澆灌,與神成為彼此的共同體,參與神的團契作交流。所以萬物都是在聖靈的聯繫中存在、生存和運動,又為著彼此而互相聯繫。[9] 神藉著聖靈居住在祂所創造的世界中,於是神創造世界,又進入世界,通過世界顯示自己。這世界依靠神存在,神又住在其中,所以神不可能與世界對立。在創造中可以看到神的自我分化及自我同等,以及祂如何在自身以外又在自身之內。祂更透過“子”道成肉身,受苦受死來拯救受造的人。[10]
這不難明白為何導演會將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片段與創世的過程相連一起,為何耶穌教導門徒呼叫神為“父”,因為神的計劃和創造是為了有一個“家”的出現。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要我們成為祂的家人、親人,作祂的子女,而祂就是要作我們的“父”。
參考資料
- 亨利.盧雲Henri J.M. Nouwen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徐成德譯)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Jürgen Moltmann莫爾特曼著《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者》(隗仁蓮等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 國家地理頻道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www.natgeotv.com ) 製作創新的電視節目,讓觀眾打破舊有觀念和不斷探索, 啟發他們重新思考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國家地理頻道致力發掘環宇新事作為其資訊娛樂的骨幹, 範圍涵蓋普及科學、科技、自然歷史、考古學和自然探奇。該頻道於2008年慶祝在亞洲區成立十週年, 並以34種語言播放至全球164個地區, 供二億四千萬個收視戶欣賞。(國家地理頻道網頁簡介)http://www.natgeotv.com/hk/ng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