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阿麑的文章---主禱文與電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與“藍”

主禱文與電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馬太福音六章11)


這經文也有被譯成「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又求饒我等之罪,如我等饒得罪我等之人。」

這禱告要求祈禱的人首先要去原諒或寛恕得罪我們的人這樣我們的罪,便能從神那裡得到赦免在這裡耶穌要教導門徒一樣非常重要的功課-饒恕(forgiveness),饒恕是修復關係的基本條件。耶穌的饒恕修復了神與人的關係;人們彼此的饒恕可以達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ree Colours: Blue
(Trois Couleurs: Bleu; dir. Krzysztof Kieslowski, France, 1993)

 宣傳影片


故事以女主角Julie 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失去了音樂家丈夫Patrice五歲的女兒為序幕講述她傷痛的心靈得到醫治及享受真正自由歷程

從精神病學角度分析,她的喪偶及喪親之痛是壓抑的哀傷(grief)。她看來沒有什麼哀慟的情緒,沒有經過震驚與麻木、尋求與呼喚、混亂與沮喪和重組與恢愎等幾個正常的哀傷階段。但心理上卻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強忍著淚水,要忘掉配偶,甚至一直的逃避,不肯正視配偶死亡的事實,沒有處理好丈夫和女兒去世的缺失(loss)[1]

Julie真的無動於?她把自己埋在被子裡看葬禮,顫抖的唇角流下一滴傷痛的眼淚;她欲尋死,卻自殺不遂;她啃掉那可能是女兒的藍色棒棒糖;她扯斷那個可能充滿幸福回憶的藍色水晶吊飾等,不都是深層痛苦的表現麽!她無力的坐在地上望著手中那幾顆藍色水晶,若有所思;她搬進新居的第一件事就是掛起那藍色的水晶吊飾;她關注那個在街頭吹笛子的人等,不都是對丈夫仍舊依戀的表現麽!而那一池的藍水,更是怎麼也游不出她的哀傷!

精華片段


一般人認為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透過電影Three Colours》系列的《藍》、《白》、《紅》三色來探討人類所嚮往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其中《藍》要探討的是自由的缺失。不錯Julie一直無法從逃脫往日的情感與記憶,便是一種自由的缺失,那麼對來說愛是囚牢還是自由?導演沒有直接回答這問題,只安排一段獨白:現在我唯一還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想要任何的遺產,任何的記憶。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然後讓她決定離開熟識而滿載回憶的處境和人,不問世事。但又透過日常的生活絮事,讓她慢慢融入正常的人際關係中,就如與醫生、鄰居、賣藝者、路人等的關係。整個故事似乎沒有什麼實質情節,純粹是跟著Julie內心活動來推展,旨在表達導演對自由的理解:人哪! 是不可能離群獨居的,人活在各種糾纏不清的關係中,沒有所謂的自由。

我卻發現Julie得到解脫的轉捩點,竟然是發現了Patrice生前的情人Sandrine,而她正懷有丈夫的孩子之後的情節。她將丈夫留下的房子和遺產都轉給Sandrine和那個遺腹子顯示了她的但這只是她在維持一貫的善良、公平、慷慨和足以信賴的表現而已。她的真正救贖在於之後的不再逃離及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

 片段一

片段二

Julie憤怒的將丈夫的遺作丟進垃圾車,她惱恨丈夫竟然瞞著她,創作一首還沒讓她修改的樂曲現在她又以寛容的心協助單戀她的Olivier去完成丈夫還未完成的遺作要按自己的意思修改Olivier的曲譜,就如從前與丈夫一起時所作的一樣Olivier寧願樂曲不夠水平,也要堅持自己的風格而拒絕了她也許Julie終於覺悟到過去對丈夫工作上的過度掌控和束縛;覺悟到自己以愛之名限制了丈夫的創作自由;覺悟到原來身邊的人一直在寛容她的自以為是……

最終她懂得如何真正的理解和寛恕丈夫外遇的事;更重要是懂得如何寛恕自己和進入另一段愛情。最後電影中每個角色仍舊繼續他們的生活,而Julie則以流著幸福的眼淚作結,該是那份缺失的哀傷已經處理好了,從此獲得真正的自由。

 影片結局


How Can We Forgive ?
作家Miroslav Volf認為我們做任何事情以先,神的給予和寬恕都早已存在。寬恕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我們與其他人一種社會關係。作為基督徒,我們因為愛所以能去饒恕,就算那是我們的敵人,而人與人之間的寬容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在一份大愛中懷抱我們的敵人。當中我們願意和有能力去寬恕,因為基督首先寬恕了我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寬恕別人。[2] 正如主禱文中:「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Volf向讀者介紹了一條饒恕之路-認識神的大愛;導演Kieślowski透過Julie的故事向觀眾介紹一條自由之路-面對自己自由的缺失;看來神的愛、饒恕和自由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我們不斷探索的生活課題。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歌林多前書十三章


在線觀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hcL8TZono0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401677475



[1] 參閱陳玉麟‧《婚之恩 分之痛精神病學篇:哀傷反應與哀傷處理》‧(2009)‧香港: 突破出版社,80-83
[2] 參閱Miroslav Volf (2005), Free of Charge: Giving and Forgiving in a Culture Stripped of Grace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Ch. 6: ‘How Can We Forgive?’ p.180-2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