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阿麑的文章: 信心成長學說

輔導筆札

阿麑的文章: 信心成長學說


馮勒的信心成長學說

馮勒提出了與個人成長及年齡相輔相成發展的「信仰發展理論」,認為人類的信仰乃與生俱來,通過人際關係的交往而漸成熟的,其發展可分六個階段:
階段
年齡
信念
特徵
階段一
出生–7
直覺投射式信念(Intuitive–
Projective Faith)
信心處於自我;無辨別狀態,要依賴身邊的大人;接受和跟隨大人的信仰;他們內裡的信念正反映身邊大人的信念、觀念或宗教信仰。
階段二
8 - 12
神話字面式信念(Mythic–Literal Faith)
曉得大人信仰或觀念的態度;領略世界存有其他的信念、神話和奇異的見解等,對這些都會全盤接收及持守。
階段三
12-
綜合認同群體式信念 (Synthetic–Conventional Faith)
面對群體的壓力,被群體的價值觀、態度取向、觀念等深深的影響著,但一般都沒經過真正的分析。
階段四
成年早期
個人反省式信念
(Individuative–Reflective Faith)
思想變得多元化,會質疑父母長輩、反對權威、傳統、宗教等,繼而進入信仰反省和個人反思階段。
階段五
成人
契合/接連式信念(Conjunctive Faith
思維已可超越階段和種族觀點;能以將過去及現在的信念融會貫通整合,使信心不斷提升。
階段六
成人
普世性信念
Universalizing Faith
信心高度成長,以致產生忠誠和委身的情操,甘願將人生貫徹於一個使命上,實踐人生就是信仰。


雖然這套理論大致上按年齡區分階段,但個人成長與年齡的增長未必能同步進行,故可能出現40多歲的成年人,理當處於階段五的契合/接連式信念,但卻一直只停留在階段三的綜合認同群體式信念,表現仿如一個大細路般,所以還是要看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而定。


輔導應用
這套「信仰發展理論」是馮勒參考了皮亞傑、柯柏及艾力遜等人的心理學說,將認知、道德判斷、自我及人際等人類發展的層面與他的研究結合而成,是一套經過整合而具有心理學基礎的信仰發展觀,輔導員若能透徹、掌握,可以為輔導工作派上用場。


基督教輔導
「信仰發展理論」開宗明義的涉及信仰層面,自然可以運用到基督教輔導方面,尤其是對處於頭四個階段兒童至青春期,以至成人早期的發展而言。現今的青少年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在世道的影響和自我中心不斷膨脹下,均產生不少行為和心理問題。在輔導過程中掌握這些階段的信仰特徵,能以針對需要,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信仰發展理論」可從以下方向輔導青少年:


1.   接納自我
協助他們從群體的壓力中,能以建立一套正確的自我價值觀:他們的價值不是由於別人的評鑑,而是在乎活在基督裡的生命。並鼓勵他們在群體中發揮神賜予他們個人的恩賜和特質潛能。
  
2.   自我反省
在他們挑戰教會權威、質疑父母的同時,學習自我反省和信仰再思。

3.   交友觀和婚姻觀
曉得朋輩對他們的影響;也理解他們對異性的憧憬,讓他們明白 在基督裡的交友之道,要在聖經的基礎上建立同儕間健康的友 誼;並要以婚姻為目標的態度與異性交往。

4.   道德準則
     不斷的關懷、勸化,使他們行事為人都能有所依從,不論是聖經上的道德標準,或這個世界上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使他們能以過分別為聖和合乎體統的生活。


 
非基督教人士
馮勒是以基督信仰為中心,但「信仰發展理論」也可以運用於不同信仰或信念的受助者,因為按照馮勒的理論,人們總要經歷這些信心發展階段,輔導員亦可以根據其中的理論更具體的表達同理心,建立親和的輔導關係,對輔導工作有著裨益。



參考資料


 ***轉載或引用請列明出處 
此文章同時發表於:http://blog.xuite.net/fanfawn/hkblog/1854301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